请客观中立评价下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2022-08-30
4 阅读

一个国家是否参加战争,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平息内部矛盾。

唯有战争,才能最大限度聚集全国人民的信心、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参加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工业迅速扩大规模,并取得惊人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实力最强国,这是事实;但美国实际上在一战后非常不满,因为他们被英国算计了,没有取得与“实力地位”相称的世界规则制定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吸取第一次教训,在和英国签订了“大西洋宪章”后才真正参战。

过程很复杂、原因很纠结。

但美国如愿以偿地在二战后取得“世界霸权”。

尝到了“世界霸权”带来的好处,现在的美国极力地、颟顸无理地要维持他们的霸权。

不过,客观、中立地说,美国在二战中是有贡献的,并且他们的贡献还非常巨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战时的美国工厂一、“百年孤独”的美国,在美洲默默成长1776年,美国正式独立,实际上在独立之前,美国人在北美大地已经生活了差不多三百年,因为最早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独立后的美国,一开始干啥都不顺:内部不团结,南、北方对发展方向和制度的矛盾;外部有欧洲老牌殖民国家的干涉和欺负;尤其英国,一直恨恨地打压这个闹独立的“不孝之子”,他们以前毕竟是英国的殖民地。

为了统一内部纷争,美国国内打了“南北战争”,有人把这场战争称为美国“二次独立”,如果没有这一战,美国将是分裂的、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对外,美国在1823年12月,由时任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了“门罗主义”,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这个主义实际上在告诉欧洲列强:你们欧洲国家不要干涉美洲。

其实这里还有一句潜台词:美国也不管你们欧洲的事。

“门罗主义”是防范欧洲列强的实际上,这是因为美国实力不够,有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管治天下”的意思;他们现在可不会说: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

欧洲列强也是忙于打内战,再加上美国实力虽然打不到欧洲,但应付美洲还是可以的,比如“美西战争”中,西班牙就吃了个大亏。

所以,欧洲国家也真的就没有干涉美洲事务。

美国趁机把美洲划到自己的势力范围,“美洲”已经不仅仅是“美洲人”的美洲了,准确来讲,在美国人看来,“美洲”更是“美国人”的美洲。

对于美洲之外的事,美国也一概不管,一方面是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不愿多管闲事,欧洲国家实在太乱了,美国没兴趣管。

“温言在口,大棒在手”,这是美国孤立主义政治的核心就这样,美国从建国开始,就扎扎实实地执行着“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不管世界任何事,专心在美洲谋发展。

即使一战打成那样,美国也不掺和,而是和各方面做着生意,只是在最后时刻加入到协约国一方,捞取“战胜国”好处。

二战开始后,美国还是这样,因为“孤立主义”就是好,就是给美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被炸,美国才不得不结束“孤立主义”,全面参战。

从此,“孤立主义”不再是美国的政策,因为“孤立主义”已经不能给美国带来“最大化利益”,“全球介入”的霸权主义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美洲人的美洲?

二、从西奥多·罗斯福开始,美国体内荷尔蒙荡漾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孤立主义”也给美国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好处;到西奥多·罗斯福当总统时,美国已经不满足于“在美洲孤立”了。

逐渐成长起来的实力让美国体内荷尔蒙荡漾,直到一战结束,被英国、法国、德国一起摆了一道,心灰意冷的美国重新回到美洲“门罗”起来,“孤立”起来。

为什么说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呢?

想想也知道,美国独立前,也就十三个不相连的殖民地,而美洲有许多列强的殖民地,一个个都是海上成名多年的“江洋大盗”。

十三个殖民地之所以能够维持,主要是他们背后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日不落”爸爸,没人敢打他们而已。

当美国主动脱离英国,独立建国以后,他们就失去了这个靠山。

华盛顿都不希望脱离英国,这是美国独立的现实美国独立后,很多有钱人都跑到加拿大,他们不愿意与“母国”脱离;而英国也不再管美国了,收紧了资金、技术方面对美国的支持。

但美国运气还是不错的,他们一方面抄袭、模仿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以自己广阔的领土和资源为基础,把工业化发展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他们在十九世纪中期在“电气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了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家实力得到飞跃式发展;美国虽然与英国老牌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国家实力变强了,美国体内的荷尔蒙荡漾起来,他们想要更多干预世界事务。

1901年,第25任总统麦金莱遇刺身亡,年仅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美西战争中,他战功卓越,获得“圣胡安山英雄”的称号,又担任过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副总统;他还是个坚持发展美国力量,并要把这个力量用之世界的人。

因为长期的和平发展,当时美国国内对战争已经没有概念了,年轻人耽于享乐,没人愿意当兵,这让西奥多·罗斯福着急,他不止一次说过:要让年轻人到战场上锻炼。

西奥多·罗斯福自幼对海军感兴趣,这是根植于他心里的基因:向海上发展;所以,马汉的《海权论》一出来,西奥多·罗斯福马上着迷了,这也坚定了他致力于美国海军现代化、大力推进美国的造舰能力、坚持开拓巴拿马运河的决心。

特别想参与到世界事务中的西奥多·罗斯福正是在西奥多·罗斯福当总统时期,美国海军的规模激剧扩张,美国一直奉行“门罗主义”变成更加咄咄逼人的“罗斯福政策”: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动,美国必须自行维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现行为不轨的国家,美国有权进行军事干预。

这已经不是不让欧洲干涉美洲了,而是为了防止别的国家干涉美洲,美国可以以武力为基础主动出击。

1908年,日本海军变得强大,西奥多·罗斯福也完成了自己的总统任期,接班的是一战总统威尔逊。

在日俄战争后当“调停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参不参战,美国国内分歧严重。

已经不当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已经七十多岁,他非常不满美国政府不积极参战的态度。

实际上,不参战是对美国最有利的,他们秉持“孤立主义”原则,不干预欧洲事务,和欧洲列强做生意;对于战争,他们可以随着局势的变化,两头押注、稳赚不赔。

一战后期,德国在战场的颓势已现,但战场仍然胶着,这时候美国国内主张参战的一派实在憋不住了,他们坚持要介入到战争,这是美国利益向外扩张的要求。

美国一加入,战争局面马上改变,加上沙俄亡、苏联立,欧洲乱得一塌糊涂,德国不打了,英法也打不动了,战争就这么草草结束,搞得德国那些坚持打下去的强硬派非常郁闷。

一战结束时,德国在战场上并不处于劣势三、美国加入二战前的局面美国参加一战是真心实意的,在一战中的付出也是真金白银的,对一战后美国的地位预期,也是坦率真实的。

但是,美国第一次在世界舞台的表演,就被老狐狸英国硬生生压了下去。

为了参加一战,美国政府大幅增税,搞得国内负担加重;美国直接战费支出大约350亿美元,又搞得政府负债累累,国债战前只有10亿美元,战后猛增到254亿美元;战前,由于兵力不足,美国大量征兵好几百万;两年后,战争结束,大量士兵又不得不退役,这给政府造成海量的财政负担,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动荡混乱。

付出巨大代价后,美国以为自己可以左右战后世界的规则制定,他们兴冲冲地带着“美国的十四点原则”来到巴黎和会。

这是美国第一次希望主导世界事务。

威尔逊兴冲冲来到欧洲但欧洲几个国家狠狠地教训了美国:虽然美国付出较大,但美国也从战争中得到巨量的好处;要想制定“美国式”的世界规则,欧洲不同意。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欧洲呆了半年,到底还是没办法让巴黎和会用美国“十四点原则”拟定“凡尔赛条约”;欧洲国家以英法等国为首,坚决反对美国的原则,甚至不惜以“不还美国债务”为要挟,连战败的德国也不接受。

欧洲人的态度把美国人气得要死,但又没有任何办法。

谁让他参战之前没有谈好条件呢?

英国人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主。

威尔逊气呼呼地回到美国,到处巡回演讲,向美国人解释:为什么美国原则没有得到尊重;由于太劳累,加上生气,威尔逊大病一场。

美国国会也泄私愤似地拒绝接受“凡尔赛条约”。

美国国内老百姓对美国出钱出力没有得到回报一个个都义愤填膺,“美国压根就不该参战”,这是当时国内的主流认识,“重回孤立主义”是美国上下的要求。

特朗普就有“孤立主义”倾向而战后的美国工业产品不像战时那样容易卖到欧洲;美国国内也由于战时发钞过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品价格翻了一番。

这些都是战争带给美国的后遗症。

随后的美国经济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泡沫繁荣和泡沫破裂。

一战结束到1929年,美国资本在实体消退之际,大搞金融投机,吹起来股市大涨但泡沫厚重的“繁荣的年代”。

1929年,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美国一下子跌入谷底,失业率高涨、市民生活惨不忍睹,国家乱得都快要灭亡似的;1933年,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他开始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即所谓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又叫作“三R新政”,因为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

“大萧条”时的美国穷人救济是救济穷人和失业者,再不救国家要出大乱子;复兴是复兴工业,向富人征重税刺激投资、让没有贬值刺激出口;改革是改革金融系统。

罗斯福的改革是有效的,美国经济也一直在恢复之中,但到二战前,也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的样子。

总结美国“大萧条”的原因,主要是资本的贪婪引起,但美国在一战后重回“孤立主义”,导致贸易不顺畅,没法向外界输出危机,也是重要原因。

1939年,二战开始,美国工业又迎来了一战时一样的巨大市场:欧洲列强打得一团糟,没人生产,美国的出口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随便什么运到欧洲都能赚钱。

罗斯福新政但这时的美国政治人物在考虑参战的问题了,他们不能像一战那样,稀里糊涂打一战,又稀里糊涂回来,一点世界话语权没得到。

另一方面,美国精英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孤立主义”不可持续,它严重阻碍了美国向更高层次发展。

但问题是:美国国内还有浓厚的反战情绪和“孤立主义”情结。

终于,日本人在1941年12月8日,轰炸了珍珠港,这下美国没理由不参战了,当时好像美国国会只有一个女议员反对参战。

所以,一直有阴谋论说:罗斯福故意让日本炸一下,美国好借坡下驴加入二战。

四、美国没有参战时的二战形势美国没有参战前,二战形势是严峻的。

苏联战场,德军已经把苏联重要的地方都占领了,苏联红军在苦苦支撑。

现在很多写二战的书都说苏联的几次重要战役,实际情况是:德军由于后勤原因,不再继续深入进攻;苏联也由于力量被削弱,也在苦苦支撑。

这样的结果倒是符合英国“祸水东引”的想法,但一旦德国缓过劲,肯定会打英国。

所以,英国人在岛上急得什么似的,天天盼着美国加入战团。

1941年8月,英国以为苏联撑不住了,德国攻打英国在即,所以找美国签订了“大西洋宪章”,就是希望美国快一点参战。

中、西欧不用说,绝对在德国的有效控制之下,德国已经在欧洲恢复了古罗马帝国的版图。

亚洲战场,日本军队不但控制着大陆,还深度控制了中南半岛,兵锋直指英国的传统殖民地印度;因为打跑了越南的法国殖民军队,英国和美国联合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

虽然向各国卖工业产品、军火能赚钱,但到1948年,美国已经在考虑参战问题,他们在逐渐减少对德、意、日的战略物资出口。

这与战争初期,美国隔岸观火,同两大阵营猛做生意、卖武器,大发战争横财已经很不同了。

由于国内太多“孤立主义”者的反对,罗斯福没办法直接参战,他只好在1941年3月,先搞了个《租借法案》,免费或有偿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装备。

就是这样一个给美国带来很多好处的法案,在国会还有很多人反对,可见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有多严重。

五、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参战前,美国的《租借法案》就是对二战的巨大贡献,因为美国有非常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他们的武器源源不断支援到欧洲战场、亚洲战场,立刻使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德国、日本军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所向披靡,因为对方的武器装备、后勤物资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参战后,美国对二战的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1、改变战场态势:海空军力量是德国和日本在欧洲和亚洲战场的优势,特别是亚洲的太平洋战场,更是日本海空军的天下。

美国参战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噩梦开始了。

而在欧洲,英国不再是死守英伦三岛,而是有能力主动出击,袭击德国的城市;英国的海军力量本来就很强,现在和美国一起,更加加重了德国的战略负担,让德国在地中海、北非方向的行动变得异常艰难。

2、反法西斯阵营的后勤装备保障得到全面加强:美国没有参战,尽管有《租借法案》,但苏联、亚洲、英国等国在后勤上仍然苦不堪言。

美国参战后,美国制造的武器装备、服装供给、飞机大炮、汽车坦克、食品药物等等,源源不断被运到战场,战场态势马上改变。

特别是当时的中国战场,由于沿海已经被日本封锁,外来的通道都被堵住,美国人通过“驼峰航线”运来的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撑了抗日战场。

3、美军的加入,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斗决心:二战是1939年开始的,实际上对于中国,日本人的侵略发生得更早,战争打得时间更长。

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很多国家内部对于战争已经发生了不同的看法。

英国王室也忧心忡忡苏联不用讲,坚持打“卫国战争”,但巨大的人员损失和看不到希望的战场局面,也让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尤其少数民族的离心现象层出不穷,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都不同程度出现和德国合作的现象。

法国早早地投降,对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是个巨大打击,尤其欧洲很多小国纷纷效仿,德国的闪电战屡屡成功。

打仗就是这样,一旦士气丢失,再鼓起来就非常难了。

中国由于进入工业化较晚,加上日军很早就有计划、有步骤的侵略,造成在二战中,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抗日力量大部分都是“小米加步枪”,连冲锋枪极度罕见。

可见当时的难处。

更加复杂的是,很多汉奸又配合日寇,扰乱了全国人民一心抗日的决心、分化国内力量。

装备极其简陋的中国抗日军队美国在当时是世界公认的最强国,科技先进、制造业发达、财力雄厚,这一点不但反法西斯阵营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也知道。

所以,美国参战,对那些在艰苦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不亚于打了一针强心剂,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对法西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预示着他们已经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正因为如此,各国在美国参战后都重新调整战略,改变对最后结果的预期。

以日本为例,他们在美国参战后,改变当时“从南部连接欧亚”的意图,打着打着,变成“寻机会体面谈判”。

4、最重要的,美国参战,二战反法西斯阵营有了“核心”二战初期,德国、意大利、日本就结成“轴心国”集团,互相协调立场;但反法西斯阵营却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英国首相丘吉尔才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

但英国其实也自身难保,所谓支持,也只是道义上的,他们改变以前反苏立场就已经不错了。

1941年7月,斯大林号召“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亚洲战场当时还不是欧洲特别关注的方向,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来到最艰苦的时候,日军不断推进,占领了大部分重要城市。

气势汹汹的日寇总之,反法西斯阵营基本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这也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抗战初期,各国战场互相配合,能形成一股非常协调有序的侵略态势而原因。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但最有实力的美国不参战,所谓的“统一战线”不过是一种设想,落不到实处。

美国参战,反法西斯联盟立刻找到举大旗者,这是二战最终胜利的保证,也是凝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核心。

美国这个贡献虽然无形,却是最重要的。

总之,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是很大的,这一点要实事求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现在的美国政府是不一样的,他们多少还有一些“情怀”和“正义”。

美国在二战后,自然地成为“世界霸主”,因为放眼当时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威望。

这种“软实力”是美国一代人奋斗来的,一直福荫美国人到现在。

现在的美国变了,变得自私、不讲道理,现在的美国政治人物如同败家子一样,在挥霍着他们祖先留下的“遗产”。

一个百岁二战老兵流泪的视频,不知道能不能触动美国人。

这个二战老兵哭着说:现在的美国不是当时的美国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很少能延续三百年。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开始,到现在,美国已经246年了。

美国现在的样子,难道就是一个王朝距离三百年大限的样子?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