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与主动涨价,采购应如何应对?
当原材料波动时,产品价格该如何调整?
一些采购的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前期定价没有明确材料基准,当需要降价时就通过商务洽谈达成降价,而当需要涨价时,却没有强有力的支撑,难以说服公司财务和领导,造成很大的被动和痛苦。
如何通过接收供应商的诉求,收集数据测算,外加和供应商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涨幅和价格?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各位采购小伙伴们分享,也请大家多多惠教。
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受铁矿石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致使汽车供应链迎来“寒冬”,尤其是铸件、锻件等与材料高度相关的零部件无法支撑需求。
加之疫情影响,零部件厂商常常因原材料受阻而无法交付。
各个主机厂以及二级供方的排产一度受到影响,生产线被迫不断调整。
于是零部件厂商向主机厂提出涨价诉求,各主机厂也是应接不暇。
上游的零部件厂商更是叫苦连天,涨价幅度超过10%,更有甚者涨幅高达30%,大呼生存不下去了……汽车行业零部件商苦不堪言,受“缺芯”影响,部分主机厂不得已调整生产或被迫停产。
一边是生死的挣扎,一边是减产、停产的消息。
面对目前供应过程中出现的涨价矛盾,作为采购,尤其是专业采购,该怎么办?
以往我们的合同签订时都没有和金属材料联动,仅仅是签订一个产品的售价,甚至有些成熟的产品连个价格的材料基准都没有。
现在供应商单方面的说材料涨价了,且需要涨多少就多少,作为采购的我们该怎样向公司提报价格呢?
按照供应商的诉求,提报这些价格公司的财务、法务、领导们能批准吗?
专业的采购怎么能任由供应商说价格涨就涨呢?
况且就算材料涨,应该涨多少幅度是合理的呢?
2经过实际的测算和摸索,个人总结如下:首先,作为专业采购,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收集供应商提出涨价的理由,数据和基本的诉求函件,从中找出疑问点,要求供应商答疑,透过来回反复的询问、答疑过程,获取供应商产品需要涨价的支撑材料。
同时通过在对应的材料网站收集原材料涨价趋势资料和对应的数据,找出产品定价格的材料基准,和现有材料价格对比,用产品相关信息用数据测算涨幅以及合理性。
一个零部件的基础信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产品数据库,包括材料牌号、下料重量、成品重量,现有价格的材料、废料的基准,现有零部件的售价,材料占售价的比重;对应目前原材料、废料的价格,材料涨幅,测算出零部件的涨幅。
以一个锻件类产品为例,图表如下:▲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其次,采购可以根据材料涨幅测算出零部件的涨幅。
根据前期搜寻到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根据数据测算的结果,心中确定一个上线和底线,然后再和供应商谈判。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原材料涨多少,采购方就应该承担多少。
一旦金属材料和产品价格联动,那么材料有涨有跌,涨的产品涨价,跌的时候就要对应的降价。
考虑双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双方的关联程度,谈判时可以商定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比例,可以是三七开,五五开等。
正如宫老师所说:谈判的本质,并不是和事实谈判,而是和对方的认知谈判。
供应商和客户对零部件的涨幅认知是什么?
是彼此对成本构成的认知?
对风险的共担认知?
还是对各自所处的位置认知?
这些认知将最终体现在零部件最终价格的谈判确定上。
最后,将对零部件成本构成的认知形成一个联动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材料有涨、有跌,涨和跌都要相应地调整产品价格,所以这是把双刃剑。
在其过程中不能只有哪一方受益,所以需要将其零部件原材料的基准锁定,同时约定一个涨跌的范围,超出范围时价格再另行商议。
我们基于产品相关数据将成本打开分析,日常不断完善产品数据库,关键时将零部件的涨价、降价与其产品数据材料价格联动起来,将其基本数据输入到系统内(材料设定一个范围),无论是超过上限或者下限,产品价格就会相应地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采购只要平时采购维护好产品的基础数据信息,不管原材料如何变化,采购工作就不至于太艰难和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