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一辈子不舍得吃、喝,那他们是不是很有钱?
这个问题恰恰是反着来的,那些越是一辈子不舍得吃、喝的人,他们其实越“贫穷”。
只有穷怕了,吃过很多苦的人,才真正知道没有钱是什么滋味,于是他们便使劲存钱,从几年的工资存到十几年的工资,最后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用这笔存款,买了房子的首付,然后继续不舍得吃、不舍得喝。
以今天年轻人的目光来看,他们肯定是极其不理解的,也很少有人能够以如此强的毅力把钱放在银行存十几年了。
守财奴守的并不是“财”,守的是一个安全感,守的是家庭的平安和未来。
你不能说他们是愚昧的,他们只是生在了错误的年代,然后保守,仅此而已。
我舅舅,60后农村人,他们那一代普遍没有什么文化,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在外打工、进厂,发的工资只会存起来,舅舅很有钱吗?
其实不见得。
每个月赚了钱,舅舅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存进银行,然后等春节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孩子孝敬父母,春节一过,就又出门打工。
这是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的现状。
而最让我佩服那一代人的,依然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精神,这是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所不能比的。
尽管对这些“守财奴”来说,一辈子不舍得吃、喝看起来好像是对自己的一种亏欠,但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对自己的亏欠,他们才把这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为后代尽可能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条件。
不过初代“守财奴”也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抓住了一切尽可能的赚钱机遇,有的通过胆子大,在早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还有的,则通过自己的节省,十几年如一日,也存到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存款,赶上一个合适的时候,在大城市入手了一套房。
这是初代守财奴的幸运。
在他们那个年代,理财概念还没有兴起,通货膨胀还没有这么高,经济增速更是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每年工资都在涨,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各种机会。
不过,一个时代也总归落幕。
如果说60后和70后作为第一代守财奴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话,那么对80后和90后来说,这部分守财奴群体就没那么好过了。
他们要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60后和70后没有面对过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货币的贬值率。
虽然人民币没有具体的贬值数额,但根据M1和M2的换算来看,10%以上或者左右每年的贬值率还是有的,尤其是在这几年全球都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贬值率更快。
换句话说,今天你再把钱存银行,反而是极不理智的行为,今天的守财奴,需要懂理财知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收入的增长缓慢。
过去经济每年双位数增长,这是什么概念?
对比发达国家一年3%左右的增长,我们则高出三四倍的增长速度,经济的高速增长,让我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带来收入的增高,我们个人的生活,自然也就变得更好了。
但现在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要想再次冲上双位数的增速,我个人觉得已经不那么现实了,经济增速放缓,就意味着所有的社会活动增速的放缓,包括收入、就业机会、投资、创业等等,这对喜欢守财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赚大钱更难了,守财也同样如此。
今天的机会少,少是少在竞争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内卷,同样的机会,同样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却有更多的竞争者。
除了内卷之外,房地产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借贷问题,加之国际形势的严峻,今天守财保本已经是越来越难了,这一点几乎是共识。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今天普通人要想守财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而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他们是真的不舍得吃、喝吗?
在我看来也未必,只是他们的吃、喝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吃喝不在一个维度上。
例如,已经退休的马云前段时间被爆在西班牙还是在哪个国家,花了2亿美金购买了一艘豪华游艇。
还记得马云曾经在《开讲啦》上面说的那段话吗?
“我这个人对钱没有兴趣,我最怀念的是我当英语老师那会一个月领61块钱。
”马云说自己对钱没有兴趣,我们不知道马云这话的真假,但是我们看马云的日常出行,的确非常低调,穿的甚至只是一双布鞋,我们可以说马云也许不舍得吃喝,但他的爱好是在哪里?
或许2亿美金买一艘游艇,就足以说明。
在我看来,每个人对于金钱的选择和使用是他个人的自由,他有权去支配,但如果一个社会里,所有中产以上的人群都不愿意消费了,那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危险,尤其是对以服务业为主的发达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人愿意消费了,那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会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出口和消费会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如果没有消费,怎么能够去催生供给呢?
但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守财却又成为了一个主流选择,消费为什么起不来?
因为大家会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不适,感到不安。
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
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