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四库全书》放在甘肃比较好,还是放在辽宁比较好?为什么? ?

2022-08-31
6 阅读

四库全书是一部我国传统的官修图书,其中以类书为最多。

类书在古代称为工具书,它的体例(指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根据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

乾隆皇帝不同意这种形式,他的观点是任何事物以不分割为好,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完整体。

对于四库全书的要求就是以丛书的形式,将所有图书揽于其中。

但是,他还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四库全书》的名称由此而来。

这项浩繁的编纂工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总指挥应该是乾隆皇帝。

首先,他是量产最多的诗人,总编纂官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作了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统计,已经发表了39340首诗歌。

在以后的二十七年中,郑鹤声先生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记载,他的御制诗数量总计达到十万首以上。

回到话题。

这部鸿篇巨制的总编纂官纪昀在乾隆二十三年(1768)时,因为受到一桩盐政亏空案的牵连,正流放在千里之外的边陲蛮荒之地服刑已经两年了,正当他准备绝望老死异乡时,一纸诏书将他梦幻般的召回,回京后担任翰林院编修,这是准备启用他的前期预热工作。

(纪昀)在翰林院编修位置上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成立专门的四库全书馆,纪昀的老师刘统勋保荐纪昀为总纂官。

虽然共有十多个正副总裁官,但他们都是皇室子弟或者心腹重臣,这些王公贵族懂得起啥叫“经史子集”?

全部重担都压在三名总纂官,尤其是首席总纂官纪昀身上。

纪昀组织了360多名编纂官,以《永乐大典》等各种官方编纂的书籍为底本,还包括乾隆皇帝下诏征集的民间私藏书供官方选择,这些称为“底本”的图书编纂性质分为三类:应刻、应抄、应存;其中前两项要用毛笔全文抄入《四库全书》,后者只存书目。

为了抄录文字,每天需要600人抄写,每人抄写千字,工作五年,共计180万字。

如果字迹不工整者,要罚多写上万字。

(小楷作品)《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共36000多册,79337卷,几乎囊括了清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占有重要作用。

《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皇帝组织了3800名学子用楷书一笔一画手抄缮写,先抄了四部,分别入藏紫禁城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

世称“北四阁”。

后来应江南学子请求,乾隆皇帝同意再抄三部,分别入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南北方一共入藏七部《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从“北四阁”的入藏地来看,清政府对《四库全书》的使用基本上就是为朝廷服务,对地方的使用也基本上是限制的。

南方的三部虽然也是由地方专项管理,但是借阅使用的范围就自由一点。

由于清后期南方战乱不休,给这三部巨著带来几乎毁灭性的灾难。

在《四库全书》成书后的两个多世纪,命运多舛,屡遭劫难。

三部全毁,一部残损过半,至今只‬存‬世‬三‬部‬半‬!‬其中镇江的文宗阁《四库全书》、扬州的文汇阁《四库全书》、圆明园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三部先后毁于兵火。

杭州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争离乱中辗转、流失散落,只余下半部。

那么,劫后余生的三部半就显得尤为珍贵!先说留存于紫禁城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命运极其坎坷,几度迁移多地,目前存放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地理位置的幸运,河北承德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迁移较少,目前存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现在回到问题核心,其中保藏于甘肃兰州的沈阳文溯阁的《四库全书》的经历过程最为曲折。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82)抄成的正本。

是七部中的第二部,文溯取其“溯间求本”之意,是子孙不忘根本的意思。

文溯阁藏本是内府写本,装潢精美,全部都是软面包背纸,内页纸张选用绵软洁白坚韧的开化榜纸。

正楷墨书,字体娟秀。

书函都配有以特制的楠木书匣,每册首尾二页,均钤有“文溯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玺印。

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军占领奉天(沈阳),文溯阁大院成为喂马和炮队营房,马粪与酒鬼共存,炮声与马吼齐飞,真的是“斯文扫地”!严重的问题是丢失了39卷《四库全书》。

直到1914年袁世凯将其运用往北京。

不久袁世凯病死后,军阀混战开始,书籍无人看护。

1922年,局促于紫禁城一隅的清皇室准备将它以120万元卖给日本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1925年张学良将它重新运回沈阳入藏文溯阁,招聘了二十多名写手,历时两年,将遗失的39卷抄写完毕。

哪里知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沈阳,《四库全书》落入了日本人手中。

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我国的鸭绿江,为确保文物安全,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被疏散到黑龙江省保藏。

1964年又回到了沈阳。

(沈阳文溯阁)转眼之间就到了1966年,当时东北边境地区的形势不容乐观。

这段特殊情况很多东北老一辈的人都清楚,东北地区的军工企业,纷纷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建立相同的体系,因为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省,历来都是中国的大后方。

但是,由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气候湿润,不利于书籍的保藏,于是从沈阳迁到了甘肃省,先是存放在永登县土司衙门保藏,四年后,运到榆中县甘草店战备书库保藏。

三十五年后的2005年七月,在这前后的时间内,国力强盛的中国大地共出现了二千多座各式博物馆。

甘肃省兰州市的北山九州台建成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搬入新馆,书阁合而为一。

文溯阁建于北山九州台山顶的一块平地上,可以遥看灯火已黄昏的兰州城,可以听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声音,文溯阁藏书楼,是一幢朱墙环绕的二层三楼重檐歇山顶建筑,它是黑色琉璃瓦绿色剪边的装饰风格,仔细对比位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其建筑等级和风格几无差别。

(上下图均为兰州九台山文溯阁)由于自身的珍贵价值和书籍收藏的特殊要求,《四库全书》并非随时对外开放。

它们是珍藏于一个专门的房间的陈列柜中,而且仅仅摆出几册供特别需要的、经过批准的人参观一下。

200多年的沧桑岁月,《四库全书》内页依然洁白如新,每页面用的是红色的边栏界限,线框内,娟秀、工整、悦目的小楷,字字力透纸背,一丝不苟。

从1966年沈阳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迁移到甘肃省至今已有56年了,如果“落叶归根”的观念来衡量此事的话,它回归沈阳文溯阁似乎没毛病。

因为清朝曾经认为东北是其“龙兴之地”。

不过,甘肃省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气候清凉干爽,兰州九台山文溯阁又是建在兰州郊外的山顶平台上,天灾人祸的机率极小。

而且甘肃的河西走廊是著名的一带一路的必经之路,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群闻名中外,我是指甘肃省的文物保护研究力量雄厚,对于《四库全书》的保护和研究有较强的基础。

《四库全书》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它的保存地当然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且兰州市和沈阳市距离万水千山,如此珍贵的国家特级文物,还是就地保藏为宜,况且已经过去了56年,你的看法呢?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