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2022-08-07
27 阅读

为期三年的“靖难之役”对大明王朝的创伤是显而易见的,战场上牺牲了几十万人,被屠杀的大臣及其家属不下万人,淮河以北的大粮仓被茂密的荒草遮盖(淮以北鞠为茂草)。

后人不禁灵魂发问:假如当初朱元璋遵循“父死子继”的继承法则,不别出心裁地将皇位传给孙子,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场悲剧了呢?

老朱又为何要这么搞呢?

朱元璋为何要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后世对老朱跳过儿子选择朱允炆的解释,大多集中在两个理由上:其一,老朱坚持“嫡系继承”的思想基础;其二,朱允炆表现出来的孝道打动了老朱。

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附会。

“嫡系继承”是指父子间的继承关系,孙子的身份由儿子的身份确认,不能跳过儿子跟祖父直接挂钩。

上面这段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朱元璋的皇位只能由儿子继承,跳过儿子传给孙子有违父子相传的法统;其二,朱允炆的身份跟着父亲朱标的身份走,朱标在世一天他就是老朱的嫡孙,朱标去世就会有新的嫡子顶上来,朱允炆的嫡孙身份就没了。

所以,老朱传位给朱允炆绝不是坚持“嫡系传承”,恰恰相反,此举破坏了“嫡系传承”的制度!至于说“朱允炆的孝道打动了爷爷”,这话也未免太天真了。

挑选皇位继承人不是评选道德模范,老朱家也不缺乖宝宝。

至于“孝道”嘛,它有时候就是一块绣花布,镶在谁身上都不违和。

其实这个答案一点不难寻找,我个人认为,朱允炆根本就不是老朱的最佳人选,而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妥协”。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让老朱的儿子们排队接受您的检阅。

朱标死后,有资格竞选储君的主要有三人: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四子燕王朱棣。

这哥仨一亮相您大概就看出端倪了:这哥仨老朱选谁都不行。

1.朱樉、朱㭎,老朱不能选按照《明史》记载,朱标、朱樉、朱㭎是马皇后所生,朱棣和朱橚疑似马皇后所生。

那么,按照继承法统,朱标死后朱樉就应该以嫡长子身份成为储君。

可如果你非要老朱表态,他一定会说:“除非我老朱家死绝了才会用朱樉!”千万别怪老朱绝情,实在是这位秦王爷太不像话。

史书记载,朱樉贪财,为了个人享乐把军费占为己有,还逼百姓卖儿卖女满足个人欲望。

因为做得太过分,曾经数百人围了秦王府,朱樉居然对他们大开杀戒,一次性杀了数百人。

这家伙还很变态,喜欢孕妇,抓了一批孕妇关到自己府中,搞不清楚他的脑回路是怎样长的。

他还曾经一次性掳掠幼女150名、阉割幼童150人。

他宠幸妾室,把嫡妻长期软禁虐待。

他大胆妄为,做了一张龙床供自己和宠妾享用……这家伙动辄在宫中动用私刑,对下人割舌头、火烧、埋雪地、饿死、打死、集体灭口……结果三个老婆婆受不了折磨,合伙在朱樉的餐食中下毒,把这个活阎王送去见真阎王了!朱樉死后,老朱没有丝毫惋惜,反而大骂朱樉是“小人”、死有余辜。

朱㭎比朱樉稍好一点,哥俩一个是五十步,一个是百步。

朱㭎最大的特点就是虐杀下人,老朱曾经苦口婆心告诫他:老子我谁都敢惩罚,唯独对厨师不敢轻慢,你竟然毒打虐待你的厨师,找死啊?

后来,朱㭎又因为经常车裂下属惹怒了老朱,若不是朱标苦苦哀求,他早就被老朱废为庶人了。

就这么两个玩意儿,老朱怎么敢把大明江山交给他们?

可是在继承顺位上,他们却占据了前两位!您可能会说,这俩货不都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了吗?

老朱可以等他们死后再立储君嘛。

确实是这样,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那时朱标已经去世三年;朱㭎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比老朱早去世三个月,距离朱标去世已过去六年。

可问题是,老朱怎么能预测到这俩货会死在自己前面?

他等不起啊,朱标去世时老朱64岁了,培养接班人是当务之急。

那么,老朱为何不跳过这哥俩,挑选老四朱棣呢?

2.朱棣,老朱不敢选朱棣即位后篡改历史,声称当初老爸曾经中意于自己,对这种涂脂抹粉的手段我们笑笑即可,当不得真。

事实上,老朱根本不可能考虑朱棣,理由有以下几点:其一,不合法理。

朱棣宣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史学家认为这又是一种涂脂抹粉的手段,其实他仅是个庶子。

就算朱棣是嫡子,排在他前面的还有朱樉和朱㭎,如果他当储君,不光朱樉、朱㭎不服,估计弟弟们也会骚动:他行我们咋就不行呢?

其二,隐患太大。

老朱登基后为了强化皇权,炒了历史的冷灶,又搞起已经被多次证明很危险的“分封制”。

这个结果就是,老朱的儿子们手握重兵,尤其是朱樉、朱㭎、朱棣、朱橚、朱植、朱桂、朱权等,他们驻守边关,兵强马壮。

朱棣上位会是什么结果?

兄弟们心里不服,手上还有叫板的资本,老朱有多大的胆子敢这么做?

3.朱允炆,老朱“妥协”用既然“选儿子”这条路行不通,那么办?

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个相对隐患小一点的方案,这时候朱标积累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了。

朱标真是个完美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能力也不弱,且品行出众,在兄弟们中有极高的威望。

当初朱樉、朱㭎多次遭到老朱的切责,如果不是朱标出手相救,他们怕是早就被送到凤阳老家吃牢饭了。

老朱选择朱允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朱标的威望:既然你们哥几个谁上都不行,那就让你大哥的儿子上,没意见吧?

这种结局其实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至少朱樉、朱㭎在明知自己肯定无缘太子之位时,一定更愿意接受大哥的儿子。

朱樉和朱㭎没意见,朱棣即便想发言也只能憋进肚子里。

假如传位给朱棣能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老朱要是传位给朱棣,虽然朱棣与朱允炆叔侄相争不会有,但是大概率会发生诸王的集体叛乱,就像当年西汉的“七国之乱”。

这种悲剧的发生,不光是因为继承法中特殊情况难以平衡,更主要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所带来的必然恶果。

有人说,假如当初朱允炆不削藩就不会有“靖难之役”。

这种说法没看到本质,事实上,只要有分封制这个火药桶存在,早晚会有人引爆它。

因此,老朱传位给孙子固然不妥,但它绝不是引发“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分封制”才是罪魁祸首!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