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精髓20个字?
表现为爱国精神,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和谐精神和勤俭精神二十个字。)
一是爱国精神。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早期的徽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二是进取精神。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没有本钱时,他们或则变卖家产,或则多方举债,不少妇女慷慨卖掉自己的嫁妆支持丈夫经商。一个人资本少就合股经商,如徽商程锁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存,就邀结本村志同道台者十人合伙在吴兴县的新市经营布业,他们立下誓言:出门步行不坐车,隆冬不喝酒御寒。夏日炎炎,他们躲在车轮后面以挡烈日炙晒,舍不得买一顶草帽,历经艰辛,终于创成大业。)
三是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明清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必然会出现物产此歉彼丰、物价此贵彼贱的现象。徽商正是掌握了这一市场特点,故大多选择了长途贩运的经营方式。他们把苏浙的棉布、丝绸和徽州的茶叶、竹木运销于四面八方,又把长江中上游的木材、粮食运至长江下游销售,还利用运河航道,把北方的棉花、大豆运至江南,再把江南的特产运往北方。就在这种东一西、南一北大规模的双向商品交流中,徽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四是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和协”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
五是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翻开明清小说,常常见到关于徽商的描写。如在《三刻拍案惊奇》中就讽刺一个在杭州的徽商吴某,“家中颇有数千家事”,“肉却不买四两”,“只是吃些清汤不见米的稀粥”。甚至在明清笑话中也把徽商作为嘲笑对象,明浮白主人《笑林》中写道:“徽人多吝,有客苏州者,制盐豆置瓶中,而以箸下取,每顿自限不过数粒。或谓之曰:‘令郎在某处大阙’。其人大怒,倾瓶中豆一掬,尽纳之口,嚷曰:‘我也败些家当罢’。”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徽商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