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河文明是楔形文字,商周的是甲骨文。
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演变自象形文字。
阿拉伯语: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英语: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楔形文字雏形产生之时,多为图像符号,在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是楔形文字的早期阶段,只被少量使用。
公元前2600年左右,文字使用量增加。
公元前500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楔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使用情景如同现今的拉丁文。
后失传,19世纪以来才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关联的语系。
甲骨文<距今3300年左右>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写在龟壳或者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其实最开始甲骨文是专门用作占卜的,因为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水平有限,于是就将事物寄托于鬼神,通过占卜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
一般的当需要做重大决定或者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的所要做的事,用刀刻在龟壳或者兽骨上,再将其放在火上烧,这样龟壳上就会出现裂痕,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给他们的指示,然后由巫师、巫婆根据兽骨上的裂痕进行解读,使用完毕之后,就会将其掩埋,告诉上天已经知晓了。
就这样久而久之,甲骨文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写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国的小篆,在之后就是隶书,后来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字都出现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汉字进行简化,最终形成通行全世界的中国汉字。
“公共点:都是由事物的形状演变而来,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不同点:甲骨文:刻在兽骨或兽壳上,是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又常于其上刻写卜辞以及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楔形文字:由于是用硬杆写在泥板上的,笔划一头尖一头粗。
楔形文字是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从笔画上看,甲骨文的笔画多为线条,将文字象形由写实的图形模拟,变化为抽象的线条。
线条多为直线,且两头呈尖锐状。
圆曲、转折处,往往由两条直线相接成曲折状。
而发展成熟后的楔形文字,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为构成文字的每一笔画前端呈三角形——即楔形,或横或竖,少见圆曲弯折,刻痕较甲骨文宽深许多。
从结字上看,甲骨文的结字纵横欹斜、排列疏密错落,并且没有严密规整的字形,往往长扁随形、方圆多异、变化错综。
楔形文字的结字则端正齐整、严密紧凑,综合运用横的或竖的平行线条,符号的特征体现在固定部分,清晰可辨,其余部分则变化无定形。
从章法上看,甲骨文在刻写布局中,字形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穿插互补、前后呼应,且抑扬顿挫、行文自然、纵横依势。
它们大都在纵向上大体成列,横向上则为有行与无行并存,行列之间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而整体上又和谐统一,透露出韵致和美感。
而楔形文字在章法上则表现得整齐、紧密得多,字形大小和元素基本一致,多以横向紧密相连,有时以细线划行,整体呈现出强烈的肌理感和韵律感。
从风格上看,甲骨文的风格与其在笔画、结字、章法中体现出的特色是一致的,表现为稚拙、有力、自然、富于变化。
楔形文字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呈现出抽象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趋势。
在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符号显现出微小的差别。
例如亚述文字更正规、更方正、更严谨,而巴比伦文字则比较柔软、纤细,但整体表现为犀利、紧密、端正、齐整,有着强烈的视觉识别性。
可以发现,尽管同为文字,除了同为秉承象形图画而来的相似的抽象意味和符号特征,楔形文字和甲骨文在视觉形式上又呈现出差异明显的特色与风格。
距今33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