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明湖"的"明"多一横而"趵突泉"的"突"少两点?

2022-09-01
1 阅读

本文谨从书法角度分析,先分析几种题词,再分析两字为什么这样写。

先看大明湖景区的题词:其一,大明湖正南门上的“大明湖”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扣下来的,由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登州人于书佃所书。

题词为行楷,外圆内方,苍劲有力。

其二,悬挂在大明湖西南门之上的“大明湖”来自郭沫若先生1959年9月为李清照纪念堂题联手迹。

题词为草书,“大”字厚重,“明湖”两字的“月”如行云流水,苍龙摆尾。

其三,悬挂于大明湖东门之上的“大明湖”为著名书法家舒同于1987年9月题写。

题词为典型的“舒体”楷书,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

再说趵突泉景区的题词:其一,乾隆手书“趵突泉”,挂在南门。

在趵突泉公园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乾隆的题字“趵突泉”三字。

乾隆一生只到过一次济南,在济南留有下旨“不许大明湖青蛙鸣叫”的故事。

据琼瑶所述,他还和夏雨荷发生了一段感情经历……题词为行书,写得一波三折,映带意连,很有韵味。

其二,郭沫若手书“趵突泉”,挂于东门。

郭沫若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数次来到济南,游览三大名胜。

1959年9月,趵突泉公园修缮扩建,郭沫若手书“趵突泉”三字。

题词为“郭体”行书,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其三,明代大才子胡缵宗题写,现在观澜亭旁立在水中央的石碑上。

题词深得颜柳精髓,笔力刚劲,铁骨铮铮,结构严谨。

最后,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楷书“明”字的左边为什么要多一横,这个由来已久。

请看字形演变:其中,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字形有两个解说。

一说是月光从窗中透进来,表示光明的意思,故字中有表示窗的部件。

一说日月照耀,故字中有日和月,表示光明的意思。

按第一种说法,左边为窗户之意,原形似“囧”,后演变为“目”或“日”。

隶书如西岳华山庙碑里的明:楷书如欧阳询的明:因此,“明”字左边从“目”,是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只不过后来多从“日”而已。

最后说“突”字,上面为宝盖或秃宝盖,也有历史原因,不再赘述,类似的还有“流”字右上方处的点有时不写。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说出来,大家讨论。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