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人又如何评价他?
曹操的孙子、魏国第二任皇帝曹叡获得的评价是很高的。
三朝元老刘晔给这位年轻的天子如此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陈寿也认为曹叡可“追秦皇、汉武”。
东吴陆逊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裴松之评价道:“一代明主耳。
”不仅自己人这样评价,外人、后人也一样评价。
这样看来,曹叡好像真的是一代明主了。
好吧,看看曹叡干了什么?
1、抵御了蜀汉与东吴的进攻。
拜托,东汉十三州一部曹魏占了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隶校尉部以及荆州的南阳、扬州的江北部分。
蜀汉只有一个益州。
东吴占了荊州(除南阳)、扬州的江南部分以及绝大部分还是蛮荒的交州。
东汉各州地图注意:曹魏的地盘里,冀、青、雍、司隶部、兖、豫、徐以及南阳郡、寿春郡都是当时开发成熟的地区,只有成都平原、荆州的南郡、江夏郡、江东的苏杭地区不在曹魏手里。
简单来说,以上的地区是人比老虎多得多的地方,而其他地区是老虎比人多的地方。
天下之大,曹魏已居十之其八。
这句话是对的。
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曹叡不昏庸残暴到把国内的能臣良将全部杀光,再在国内征十倍重税,诸葛亮和孙权加起来也灭不了曹魏,最多占一点小便宜。
能抵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只能说明前期的曹叡不是个无可救药的昏君。
2、地位稳固后,蜀汉和东吴又打不进来,曹叡便露出了他的本性:贪图享受,好色无度,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命丧黄泉。
这样的曹叡,怎么能称为一代明主?
其实,前面各人的评价都是有玄机的。
刘晔说曹叡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只是才具上差一点点。
当时曹叡刚即位,刘晔能说曹叡不行吗?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刚即位的曹叡就差了一点点,继续做下去岂不是差得更远?
陈寿说曹叡能与秦皇汉武相当,相同点在哪里?
宫馆是营。
在建宫殿、贪图享受上和秦皇汉武一个样。
陆逊说曹叡“其患更深于操时”,是因为曹叡即位后曹魏已稳定下来,其庞大的优势在逐渐发挥出来,所以才比曹操时更难打。
这不是曹叡的功劳,而是曹操、曹丕的功劳。
裴松之生于东晋,评注《三国志》时自然要站在晋朝司马氏的角度。
曹叡在位时,司马氏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司马懿能成为曹芳的辅政大臣,两根台柱子之一,并由此奠定了日后取代曹魏的基础。
可以说,曹叡就是晋朝司马氏的大恩人!生于东晋的裴松之怎么会不极力吹捧曹叡?
所以说,历史自有玄机,还需一一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