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我通读了几遍四大名著,在我心中的排序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这四本古典小说能被封为四大古典名著,绝非浪得虚名,这几本书绝对是古典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
我也读过《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金瓶梅》等古典小说,我觉得能与四大名著媲美的唯有《金瓶梅》。
今天这个问题是《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古典四大名著。
分析如下:《封神演义》成书要晚于《西游记》,在明朝中期,《西游记》是当时最流行的神话题材小说,当时的发行单位肯定看好了此类题材的畅销度,于是便蹭着《西游记》的热度,编撰了一部《封神演义》。
其实《封神演义》的知名度也非常的高,人气上也不输四大名著,可就是因为原著中有太多的借鉴、抄袭片段,而且抄袭的痕迹还非常的明显,让人看着不太舒服。
而且《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的毛病可不光抄袭这么简单,它的水平低劣,具体表现:一是《封神演义》的情节设计过于简单。
相比四大名著就更是幼稚又可笑了。
举个例子,三国当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对于这个“斩”的过程并没有下太多的笔墨,而是着重去写了故事前后的脉络。
这种写法看似绕弯子,实则更能直接地表现关羽的威武勇猛和胸有成竹,对于过程的一笔带过也显得他武艺高强。
实际上是比较高明的一种写法。
在《封神演义》中,比如同样一场战斗,为了让情节变得险象环生,作者就故意用粗糙的手法故意找一个人来当炮灰。
然后身先士卒的炮灰游戏结束,这时主办方才真正派能打的将士出场,将士得胜而归,用炮灰的窝囊和没本事来与勇士做对比,用炮灰的牺牲让情节变得险象环生。
二是人物的描写方面。
《封神演义》一样是惨不忍睹。
比如为了渲染人物的性格,在三国演义当中,关羽和曹操狭路相逢,他顾及往日的恩情就放曹操过去,然后拦住了尾随而来的曹军。
此时关羽碰到了自己昔日的好兄弟,他现在的身份是刘备的将领,按照忠君的原则,他是不能放曹军进去的。
但面对昔日情同手足的战友,他最终还是心软了,叹了口气,就把人放了进去。
再看《封神演义》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人物描写真是起点初级水平。
就说一个美人出场的外貌描写吧,从头到尾,哪一个都是柳叶眉、樱桃嘴,漂亮得像一朵桃花一样,就是嫦娥仙子下凡尘。
描写女子的美貌完全都是千篇一律,只要漂亮的都描写成了嫦娥仙子下凡尘,毫无新意可言。
三是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无论是群像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是以取经四人组为主的西游记,比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让人较为印象深刻的就有几十个。
而封神演义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画比较好的就哪吒、杨戬、黄天化、雷震子等寥寥几个,甚至连重中之重的姜子牙,都没有过多的详述。
四是情节大量雷同。
截教布置十绝阵,阐教去破阵,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后高手破阵,闻仲大怒欲追被拦下,说只破了一阵还剩九阵,然后二阵、三阵等等都是这个套路,一点变化都没有,简直是只写了一个,复制粘贴了九次。
反观三国演义,行军打战一共写了37次火攻,没有一次雷同。
火烧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烧连营、火烧藤甲军等等写的是相当精彩,各有各的特点。
结语:《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都是古典神魔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一个写西行,扬佛抑道,一个写伐纠,扬道抑佛。
在明朝时期,皇帝非常人推崇道教文化,《封神演义》更像在为所谓的真命天子立言,思想僵化似乎是要阉割人性,在封神大战中,纵然是修炼千年的截教仙人,但凡是站错了队伍,下场就只能论为别人的坐骑。
《西游记》也有过曾被禁的时期,原因就是书中的讽刺意味太重,让当时的执政者闻到了不和谐的味道。
而《封神演义》呢,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分析,都完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口味,什么宿命论、君权神授、天道轮回,这样符合封建传统礼教的书籍,能流传至今却也是无可厚非的。
综上所述,《封神演义》虽然名气很大,但比起《西游记》,仍然还是个弟弟,而且四大名著中已经有了一部神魔题材小说,只要《西游记》还在流传,那《封神演义》就永远也没有机会被评为四大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