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都在教男孩如何宠爱女孩?可男孩呢?他不需要吗?
为什么互联网都在教男孩如何宠爱女孩甚至大部分用的是短视频形式?
第一,流量即王道。
因为这类视频的受众是女孩居多,受众想看什么,他们就拍什么。
凡是做短视频的,题材内容的选择都是按受众也就是消费群体来的,这样才能获得极高的认可度。
可能是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我身边的朋友同事也是这个年龄层居多,我身边的男士大部分都不刷抖音等短视频的。
像我老公都是最近因为做的工作跟自媒体有关,才把抖音下载了。
这样的受众分歧,不是男孩不需要被宠爱,而是你讲男孩被宠爱根本就没几个人看。
第二,现实生活中越缺什么,大家就希望在虚拟世界里去寻找什么。
以前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系列小说、电视剧,看多了,特别是一些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小说、电视剧都是编的,是离我们很遥远也很不真实的,是假的!短视频刚好就抓住了这个真实的理想主义,用生活细节、普通人,大家都能接触到的生活和人物来拍,让人觉得真实、有代入感,看后不光能得到心里满足,还可以到现实中去实践至少可以抱着这样的幻想。
第三,包括女性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还是觉得女性是弱者,是需要被宠爱被保护的。
越被宠越被大众津津乐道,也就是说拍这类视频流量就高。
如果讲男孩被宠爱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男孩子那么强,是用来保护女孩子的,他有什么资格被宠?
!第四,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从来如此,就对吗?
大家习以为常女孩就该被宠爱,男孩就该被磨炼,女孩子受了伤,哭一哭甚至要死要活都很正常。
男孩子哪怕是只剩一口气,都不能叫苦,叫了就是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苦不能吃?
为什么互联网都在教男孩如何宠爱女孩?
因为利益!互联网的消费群体的主体就是女性。
他们在极致的消费女性的“弱”获得利益。
男孩不需要被宠爱吗?
当然需要!但如果很平衡的讲男孩、女孩都需要被宠爱,就没有槽点和话题性了,引发不了一些争论,带来不了持续流量。
话题足够偏执,才能引来巨大流量、获取可观利益。
我是一名中年女性,已婚十三年,育有一个儿子。
我和我丈夫感情非常好,丈夫宠爱我,我也宠他,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感情也应该是双向奔赴才能一直好下去。
单方面的付出并不美好,因为不愿意爱只愿意被爱,对爱与幸福的感知力也是非常弱的,就是大家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Ta感知不到这种“福”。
我的孩子是男孩。
同样的十月怀胎,同样的经历了生产之苦与险。
同样的慢慢养育、教养长大,一样会从母乳/奶粉过渡到辅食再过度到和大人一样的饮食,一样会生病、生病了父母也会三更半夜跑医院睡不着教,上学交的学费也一样……并不是大风刮大的。
我会爱他,也会教会他去爱别人。
我会教他保护他爱的人,不分男女。
我会用实际行动影响他学会包容——任何观念和不同意见。
男生因为生理特性,比大部分女生更能抗更耐造,所以我会教他多抗一抗。
他现在还小,摔倒了,哪怕是摔破了皮,我也会让他自己爬起来,可以哭,我也会安抚,但我希望他摔过就要记得这样的前车之鉴,他要学会慢慢独立、慢慢能自己扛事。
但是我们逃不了这样的大环境,所以我们趁他还小,会多爱他一些。
以后他成年了,会累了不能说、伤了不能哭、再苦也只能自己咽下去……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只能在我面前偶尔脆弱一下,而即便在我面前,再苦再难再难过,都只能红着眼眶拼命忍住眼泪,在我面前消化一部分负面情绪,更多的是留给自己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