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把儿子供成大学生,毕业后月薪1500。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
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现在的大学是通识教育,不是跨越阶层、逆袭的必由之路。
我8岁上学,26岁本科毕业,现在35岁了一个月拿着2400元的工资,没有五险一金,没有任何奖金。
曾几何时,我想着自己初中毕业,哪怕花五千元学个拉面师,现在县城一个月五六千,大城市八九千甚至一万元呢。
不过,劳动时间长,早上七点左右客人要吃牛肉面,那么早上五点至晚上12点都脱不开身。
可是我本科毕业,现在是大学生村官,一个月2600元的工资,又能干什么?
35岁了至今单身。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扩张,学历是不断贬值的,比如说之前小学三年级的人就能当村文书,而现在要本科生考录。
现在社会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用型劳动力,而不是一般的大学生。
早年我在某公司任文员,一个月上30天两千的工资,而一个水电修理工工资5000元,当时有许多想不通,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很能理解了。
为什么呢?
物以稀为贵,人也不例外,首先人家修理工有七八年的工作经验,其次能解决许多问题,这样的人一天不来,公司有可能停水停电,而办公室有五六个文员,一个请假了接电话打印材料什么的其他人顶上,实在不行人家一天可以招几百个这样普通的大学生。
要说读本科还是需下点功夫的,至于专科高职什么的,只要交钱人人都能上。
总的来说80,90后的大学生过得不轻松,大学读出来25左右,在家就业考试三四年,还没个结果,一晃30岁同学都科级干部了,有的人还在待业。
城市化进程中把一份工作、一套房、一辆车、婚姻彩礼甚至功成名就的虚无都扔给一个20多岁只要一纸毕业证的青年,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而随着现在基层四支一扶等就业考试的取消和疫情的反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艰巨。
要读大学就要读985、211等一流大学,对于有的人来说,不读大学也许过得更好,最起码早早盖了房,成了家。
大学生35岁左右还买不起房子,不愿意婚恋,也是读书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