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干政?为何会有宦官专权?
明史有曰:“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皇明祖训》: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为防止中宫干政,从而外戚篡权,明朝自朱元璋起,“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不仅选取平民为妃,而且命朱升修《女诫》,还让孝慈高皇后马氏参与其中,告诫后宫不得干政。
孝慈高皇后(太祖皇后马氏)勤俭持家,爱民如子,为《女戒》作序,她认为前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经常翻阅查看,明确后宫女子守德,不要干政。
仁孝文皇后(成祖皇后徐氏)贞洁娴静,女中儒生,撰成《内训》二十篇。
书中摘录《女宪》、《女诫》等躬良谦简的内容,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明章圣皇太后(明嘉靖帝朱厚熜生母)蒋氏著《女训》书分闺训、修德、受命、夫妇、孝舅姑、敬夫、爱妾、慈幼、妊子、教子、慎静、节俭等十二节,教女子坚守妇道。
而孝定李太后(万历生母)则撰成《女鉴》,甚至连万历帝的郑贵妃也重刊过吕坤《闺范图注》,来规范后宫及女子德行。
历代皇后多以身作则,抑制外戚势力,明朝的外戚虽然不乏封公赠侯者,虽然外戚荣华富贵,不授司法体系管辖,但在政治上总体是被压制的。
内宦明朝初年对内监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比如说洪武时代,“宦寺无故无敢与外廷交接者”,内监干政或者发生对食行为,都要被剥皮。
太祖旧制:“内臣外出,非跟随亲王驸马及文武大臣者,凡遇朝廷尊官,俱下马候道旁,待过去方行。
”说白了朱元璋就没拿太监当人看。
永乐时期,对内监依然是严刑峻法,杀太监杀宫女无数,但因为太监在靖难中也体现了价值,所以也开始逐渐重用太监,比如重用太监郑和,使其掌财富千万以下西洋。
率兵二万七千,赏西洋诸国矣。
二臣若欲寓财于外,安得禁之?
永乐十八年成祖设立东缉事厂(东厂),负责检查、特务和情报收集工作,由亲信太监担任首领,赐大印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钦差两字就说明了一切(高于司法行政管辖)。
后来成化年间,东厂负责情报侦查,再由锦衣卫(北镇抚司)负责缉拿审讯,本卫的一把手堂官都不得介入(来去是梦),东厂可直接请旨调北镇查办。
到成化年间,宪宗设立西厂,太监汪直受宠。
武宗复设内行厂于荣府旧仓,刘瑾任首领,军国大柄,尽归其手。
明中期,已经出现内监的兄弟子侄封伯的案例,如弘治朝(七年),因功赏太监刘永成之侄子刘聚为宁晋伯。
嘉靖初年更是把太监张永的兄弟刘富封为泰安伯富、刘容封为安定伯。
太监谷太监谷的哥哥谷大川封高平伯、弟弟谷大亮封永清伯。
太监马永成的侄子马山封平凉伯,太监魏彬的弟弟魏英封镇安伯、太监陆訚侄子陆永封镇平伯。
内监的子侄的爵位居然和外戚的爵位相当,平起平坐,不得不说是个奇葩,太监暗地里结对食不新鲜,不结还遭笑话,甚至有赐太监以宫女为妻者。
皇帝更是派内监到各地镇守,对地方冠以宫内钦差之职,乃至皇帝批复内阁的奏疏也要司礼监掌印太监披红,甚至连首辅也要对其毕恭毕敬。
司礼掌印,首榼最尊,其权视首揆,东厂次之,最雄紧,但不得兼掌印,每奏事,即首榼亦退避,以俟奏毕。
明朝创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严格的监察体系,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形成了强大的御史言官集团。
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度后,权利下放到内阁及六部,明前期皇帝大多按祖制独治朝政(成本皆空)宦官之祸还没有过多暴露。
但从嘉靖起,皇帝逐渐怠政懒政,作为皇权代言人的宦官集团利用信息不对称,开始左右朝局。
皇帝也乐见其成,通过宦官压制言官集团,同时也监督和平衡内阁和六部以及地方督抚行政,防止内阁和臣党的权利过大。
另外也甩开司法和财政体系,可以直接为宫里服务。
加之“国本之争”的失败,万历帝不再信任朝臣,以宦官代政。
最终导致明末宦官集团的野心膨胀,权利几乎可以左右朝局。
但明朝宦官集团的生命力还是依附于皇权,没有皇权的支持,宦官也就是无水之木。
如宦官界的翘楚魏忠贤,明末权倾朝野,力挫王侯,他在时跋扈的东林党大气都不敢出,崇祯即位后稍用手段(成败皆空),魏忠贤也就成了“平阳之虎”了。
所以明朝宦官太监是皇权的默许下干政,这个口子开的大小是皇帝说了算,所以谈不上专政。
而明朝根本就没有提供后妃干政的土壤,一直也没有开过这个口子,即使是孝定李太后这样的太后,也要对权利避而远之。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