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北京城内和周边地区有几股部队?全归九门提督管吗?
古人并不蠢,古人也知道分权的重要性。
像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几乎没有任何势力敢于去挑战皇权。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根本不存在某人能掌控行政中心全部军事力量的现象,一个“九门提督”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只是清廷“禁旅八旗”的一部分,其掌握的力量相对于庞大的中央禁军来说根本不具备造反的资本。
以前我在回答中提到过,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军的镇戍系统一分为二,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其中驻扎在北京的“禁旅八旗”占到了八旗军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分为郎卫系统和兵卫系统。
郎卫是负责皇帝本人以及宫禁的安保工作的;兵卫主要负责整个北京城的卫戍工作,也有国家战略预备队的职能,地方上驻防八旗搞不定的,也会派“禁旅八旗”的部队参战,其人数高达10多万人(具体人数不定,像咸丰年间有149000人,光绪年间120300人,不少于10万之数)。
“禁旅八旗”组织结构图而提问者说的“九门提督”其全称是“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
成立于顺治初年,至乾隆年间,统辖步军营官兵20281和京师巡捕五营10000人,共30281人。
主要负责对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城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的守卫,还兼负责北京巡夜、消防、缉捕、断狱等工作,就是好几个部门的综合体,虽然地位很高,但也只是兵卫系统的一部分而已,就这点实力想威胁皇权,根本不现实。
至于北京城里和周边真正有战斗力的除步军营外(步军营前已提到,不再叙述),还有10支部队,是由京师八旗1151个佐领抽取丁壮组成(满洲佐领681个、蒙古佐领204个、汉军佐领266个),每个佐领150丁内抽取80~90人分配于各部队,编制如下:骁骑营京师八旗的主要野战部队,也是京师八旗里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部分。
天聪八年,皇太极定行营马兵为“阿礼哈超哈”,原专指满蒙马兵,此为骁骑营之始。
顺治年间改为“骁骑营”之名。
满洲每一佐领抽取30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骁骑20人,匠役2人;蒙古每一佐领抽取30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骁骑20人,匠役2人;汉军一佐领抽取48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鸟枪骁骑42人并汉军八旗每旗配藤牌兵100人。
骁骑营共计满八旗官兵20430人,蒙古八旗官兵6120人,汉八旗官兵12768人,藤牌兵800人,整个骁骑营合计40118人,总共分24营,由皇帝直接任命的24个八旗都统(相当于入关前的固山额真)管辖。
职责是守卫北京城各门,是基本作战部队。
护军营原是天聪年间的“巴牙喇”营,顺治年间改为护军营。
营兵由满八旗、蒙八旗抽取精锐而成,每佐领抽取护军校1人、护军17人,共15930人。
最高长官是皇帝任命满、蒙护军统领,按其编制理论上应该16个。
职责是守卫北京城内外,稽查出入人员并在皇帝出巡时抽兵负责安保。
前锋营前锋营最早设立于天聪年间。
天聪八年,皇太极以巴牙喇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
营兵由抽取满、蒙佐领下2名精锐组成,共1770人。
最高长官前锋统领。
其职责是在紫禁城内外轮流守卫,皇帝检阅、巡游,与护军一同负责安保工作。
内府护军营、前锋营两支部队于顺治处设立,主要由镶黄旗、正白旗、正黄旗的佐领下抽取兵员充当,共官兵1251人。
而内府前锋营共计官兵5804人。
其职责也是守卫分番守卫宫禁。
内外火器营是康熙年间成立的专掌火器的部队,由满、蒙之兵习火器写组成。
乾隆三十八年以一半驻扎于城西蓝靛厂,一半则留于北京城内,故有内外之分。
据嘉庆《大清会典》载内火器营共有官兵4568人,外火器营官兵共有官兵3457人。
共8025人。
内火器营外火器营健锐营这支部队是乾隆十四年为应付金川之战建立的,由前锋营、护军营里挑选精锐,专习攻碉之战的特种部队,根据嘉庆《大清会典》记载,共有官兵3312人。
主要负责驻地静宜园的安保工作以及奉皇帝之命外派作战,在皇帝巡阅时亦有扈从保护之责。
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这支军队组建于雍正年间,共有护军3672人,职责是保证皇帝驻园以及入园途中的安全。
除此之外,还有三旗虎枪营、陵寝守卫兵等等单位,人数较少,我就不再赘述。
以上是“禁旅八旗”的兵卫系统,还有郎卫系统。
首先是领侍卫府下辖的“随侍宿卫”,相当于离皇帝最近的贴身保镖,领侍卫内大臣以下共672多人,隶属于领侍卫府的亲军营有1098人。
以上就是“禁旅八旗”的编制,“禁旅八旗”是一个更庞大的系统,而九门提督所掌握的力量只是一部分,而且并不是最强的军事力量,题主之所以觉得九门提督牛到能威胁皇权,可能是受到了电视剧的影响,毕竟港剧里面动不动喜欢拿“九门提督”来说事。
引用文献:《八旗通志》、嘉庆朝《大清会典》、《清代通史》、《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