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2022-08-07
35 阅读

1688年1月27日,康熙大帝悲痛欲绝,因为他一生最敬重的人——他的祖母孝庄太后,与世长辞了。

死前病危时,他还曾在天坛祈求上苍说:“愿苍天折损我玄烨的寿命,增延祖母的寿数!”但是,祈求归祈求,“生老病死”人人都要面对,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能因人的心愿而改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改变不了,因此最让康熙皇帝敬重的人也还是死了。

受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而且出于对奶奶的尊重,康熙皇帝没有对奶奶的尸体进行火化,因为他觉得火化毕竟太残忍。

因此满族的丧葬制度从此由火葬向土葬转变。

于是康熙下令在奶奶遗体之上,先做清洁处理:在遗体上涂抹大量的香料;在给遗体穿上几套寿衣后,又在她的嘴里放了一颗宝珠,以便尽可能的防止尸身腐烂。

然后把遗体装入经过防腐处理后的金丝楠木内棺里面,盖上棺盖后,在棺木的每一条缝隙上,用由石灰和糯米掺和的漆料涂抹了49道,进行密封,使棺椁里面的遗体完全处于密封状态,外面的空气根本进不去。

而且为了防腐的保险起见,康熙皇帝又下令做了一具更宽大的棺椁,用来套住内棺。

然后康熙又下令挖了一个比较大的地下室,以便存放奶奶的棺椁。

因为地下室具有一年四季都保持凉爽的恒温功效。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把奶奶的棺椁放在地下室,而没有去埋葬?

因为奶奶病危时交代过康熙。

她拉着康熙的手说:“我死后不要把我与你爷爷皇太极合葬,因为你爷爷被葬下去已经四十四年了,不便去惊动他;也不要大兴土木另外建陵宫。

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不如就将我葬在遵化,我便很满足了。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

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终非合葬之义。

吾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吾心无憾矣!”因此康熙一时不知道将奶奶葬于何处,只好暂且先放在这慈宁宫。

当然了,康熙并不是把奶奶直接安放在她原来住的慈宁宫,而是拆掉慈宁宫,把拆下来的材料运至清东陵,再搭建了暂安奉殿,在安奉殿的下面又挖了一个简便的地下室。

康熙大帝从儿时启蒙开始,三十多年来,受到了孝庄祖母的谆谆教诲,以致康熙在诵读祭文时,含着泪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载,鞠养教诲,以至有成。

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孝庄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

平定三藩时,她把宫廷节省下来的银两捐出来犒赏出征的士兵。

每逢灾情,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

奶奶的这种表率行为,让康熙皇帝由生十二分的敬意。

康熙出巡盛京时,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奶奶起居,报告自己的行踪,并且把自己抓捕到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至京城给奶奶尝鲜。

1683年秋,康熙大帝高兴地陪伴奶奶巡幸五台山,每到上坡的地方,康熙总是下轿,亲自为奶奶扶撵保护。

1687年12月,孝庄太皇太后奶奶病危,康熙帝昼夜不离左右,伺候在旁,亲奉汤药。

总而言之,孝庄太后辅助了前清三代帝王,对满族的入关,灭明帝国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而且她礼遇汉人,吸取金、蒙古之教训,尊重西方知识。

因此康熙在奶奶的启蒙教育下,受其影响最大。

只不过,康熙因为尊重奶奶,把她的灵柩暂时安放于慈宁宫,结果安放了37年,直到康熙驾崩还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到了1725年(雍正三年),刚好是孝庄皇后嫁给皇太极100周年之际,雍正借此机会,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措施。

原来,雍正觉得圣祖康熙大帝之所以能在位达61年之久,多子而且多福,肯定是得到了孝庄太后的庇佑,说明这块地就是大清的福地。

于是雍正下令直接在暂安放之地建了一处寝陵,可谓是“就地取址”了。

这便是“昭西陵”。

欢迎大家评论,请随手点赞,敬请关注,特此感谢!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