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最“怪”的坟墓?
1957年,陕西省发现一座隋朝古墓,里面有一个石棺,棺材盖上面刻着“开者即死”,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打开石棺,发现里面躺着一位9岁女孩。
导读: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而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我国很早就有学者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相比照。
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从那以后,我国的考古开始了全面的发展,一座座古墓被接连发现,有些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比如兵马俑、2000年前依然有弹性的“遂先生”等等。
但是,有一次古墓的发掘中,里面的景象让考古学家又气又心疼,最终还演变成了恐惧,因为这个墓室中的石棺盖上刻着“开者即死”。
阴森的“怪”墓1957年,西安城外要修建一个项目,施工队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类似古墓的地下建筑,施工人员不敢轻举妄动,赶紧停了下来,并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局。
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探查,经过反复的勘察和对比,最终确认这是一座隋朝时期的贵族的墓地。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座古墓里的陪葬品大都完好无损,也就是说这个墓没有被盗墓贼光临过,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
不过,考古专家也发现,由于这个墓是在建筑工地被发掘的,已经有些地方被破坏,于是他们连忙将施工现场封锁,准备要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经过几天的挖掘,考古学家在墓葬中找到了一座棺椁,高度达到了1.61米、长度为2.63米、宽度为1.1米,这说明里面肯定有古人的棺木,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开始讲棺椁进行清理,内心也非常激动的等待着棺木的出现。
和他们想的一样埋在清理完棺椁后,一个长度为1.92米,高度为1.22米,宽度为1米的石棺出现在众人面前,从外观上来看,保存的相当完整,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
可是,就在工作人员清理石棺上的尘土时,突然在棺材盖上发现了四个大字:开者即死!这四个字让在场的人有点害怕,因为对于古人的墓室来说,为了防止盗墓,古人会想法设法在墓室中设计各种机关、暗器甚至是有毒之物,如果贸然打开的话,保不准就有什么危险,这让考古学家一时愣住了。
在经过了请示以后,现场负责人宣布开棺,但是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他们穿上了防护服和防毒面罩,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石棺盖打开了。
石棺打开后,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机关和暗器,也没有检测到有致命的有毒物质,也就是说,棺材盖上的“开者即死”只是墓主人吓唬别人的伎俩手段。
既然没有危险,那么工作人员就开始整理棺材里的文物,他们发现棺材里有一堆白骨,相比就是墓室的主人,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发现了200多件陪葬品,每一件都非常珍贵,尤其是一件嵌珍珠宝石的金项链,更是让所有人震惊。
这一条项链是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的,而且还有鲜红的鸡血石,下面还有一颗宝蓝石,看上去非常的精美,能够彰显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其重量达到了91.25克。
在惊喜之余,人们不禁对墓主人十分好奇,依据陪葬品的奢侈度来说,这绝对是有钱或者有身份人家的墓室,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9岁女孩之墓为了弄清楚真相,考古人员继续对墓地进行发掘,终于,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段墓志铭:《隋左光禄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隋左光禄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中记载:“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大业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终于汾源之宫,时年九岁。
”看到这里,考古人员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座富丽堂皇以及刻着诅咒的墓葬,主人竟是一个名叫李静训的九岁小女孩儿。
据了解,李静训的祖父是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李崇,由于李崇早逝,李崇的儿子李敏从小就被杨坚视若亲生养在深宫。
而李静训的外祖母则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杨丽华13岁时被纳为北周的太子妃,她的丈夫和儿子也先后成为了北周的皇帝。
但是因为杨坚灭了北周,杨丽华不幸成了寡妇,但是碍于父女之情,无法复仇,只能在隋朝的皇宫中打发余生。
后来,杨丽华将自己的女儿宇文娥英嫁给了李敏,二者的联姻使得李家更是如日中天,李静训便是二人的第四女,从小被杨丽华养在身边,是她在深宫中唯一的寄托和欢乐。
不幸的是,在李静训九岁那年,她随驾去山西宁武县汾源宫避暑的路上病重身亡,香消玉殒。
杨丽华自然是悲痛万分,为了寄托哀思,她不顾礼制,厚葬了李静训,除了大量的珍宝,“开者即死”四个字便是她为保护外孙女所做的事,就是不想自己的外孙女被人打扰。
结语:李静训之墓几千年来都没有被盗墓贼所破坏,杨丽华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最疼爱的人,还是被后人给挖了出来,要是知道这样,她会有何感想。
不过,李静训棺木上的“开棺即死”确实能吓退不少的人,但是对于保护性考古来说,不得已要开棺,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李静训。
而这次发掘,也被称为考古事件中,一次很“怪异”的坟墓,或许回过头来想想,既然那四个字是杨丽华为了保护李静训而写,当时不开棺,是不是更好一点?
也希望以后在发掘的过程中,对古人有一定的尊重,毕竟流行了火化以后,几千年后,再也没有考古一说了,珍惜当下,方能造福子孙,大家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