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稼穑的意思(蔡京诸孙不知稼穑这篇文言文的解释?)

2023-11-08
119 阅读

蔡京诸孙不知稼穑这篇文言文的解释

蔡京①诸孙,生长膏粱②,不知稼穑③。一日,京戏问之曰:“汝曹④日啖饭⑤,试为我言米从何处出。”其一人遂对曰:“从臼子⑥里出。”京大笑。其一从旁应曰:“不是,我见在席子里出。”盖京师运来,以席囊⑦盛之,故云。”——《独醒杂志》注:①蔡京,字元长,宋神宗熙宁进士。元丰末为开封府知府。绍丰初进户部尚书。宋哲宗元佑时进司空,拜太师,封魏国公。蔡京为人奸诈,拉帮结党。天下共认他是欺君害民的罪魁祸首。钦宗立,侍御史孙觌等揭发蔡京种种罪愆,贬至衡州,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病死。②膏,油脂,多指肉食;粱,粮食,多指细粮。膏粱,是精美食品,借指富贵之家。③不知稼穑,一点都不懂得庄稼的种植和收获。④汝曹,你们。⑤日啖饭,天天吃饭。⑥臼子,石臼,舂米器具。⑦席囊,用草席做成装米的袋子。释文:宋代蔡京的孙子们,生长在富贵之家,不懂得庄稼的种植和收获。一日,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说:“你们天天吃饭,谁能回答我,吃的白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个孙子顺口答道:“那是从石臼里舂成白米的。”蔡京听了,哈哈大笑。另外一个孙子在边上接着说:“他讲得不对,我见到白米是装在草席的袋子里倒出来的。”原来,运到京城的大米,都是用席织口袋装盛着,所以,又闹出笑话。拾得:达官贵人,殷富之家的后代,因为从小养尊处优,只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既不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去了解农事情况,所用所食,不知源于何处,成于何法。因此,他们每每不了解事物的底细,容易闹出笑话。如同时今的一些有钱人家,问其孩子,某物从何而来,往往会听到回答:“从超市买来。”甚至答出:“这是爸妈给的。”分析其因,不能责怪孩子,应该承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偏差之处。不少地方只讲读好教科书,做好布置作业,不帮助孩子接触社会,了解劳动生产。蔡京孙子的回答,固然可笑,委实是蔡京安排孙子过着的养尊处优生活酿成的苦果。宋人曾敏行把这件事记在他撰写的《独醒杂志》里,是很有意思的,实在是在催醒不少家长,不要把孩子圈在家里,围在身边,仅仅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间活动。应该让他们去多接触外部世界,不断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在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尤其是后者,学校教育中,也应该得到重视。

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的意思

译文:不知道(不了解)春种秋收的艰难,就不知道(懂得)以谷物为贵(提高粮食的价格)是经营国家根本的基础的治国国策。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业营生的艰难,你就不会懂得民为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是治国兴邦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策略。

稼穑的区别

"稼穑"是两个汉字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些区别。

"稼"指种植庄稼,也就是农作物的栽培,例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稼"强调的是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业生产的劳动过程。

"穑"则指收割庄稼,也就是收获农作物,例如收割稻谷、小麦、玉米等。"穑"强调的是农作物的收获过程和农业生产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稼穑"是农业生产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是种植,一个是收获,两者都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稼穑"被视为农业生产的象征,也被用来形容勤劳、朴实的品质。

穑稼的意思

稼穑

稼穑: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

出处:文言词,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再吩咐家人:‘勤力稼穑,勿致荒芜。’”稼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稼穑

拼音

jià sè

出处

《诗经·魏风·伐檀》

稼穑的读音

读音:jià shè

是一个汉语词语,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农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在农业方面,稼穑一词主要指种植作物和耕作田地的活动,包括播种、收割、耕种、施肥、灌溉等。

在商业方面,稼穑则指商业活动中的经营、买卖、贸易等,包括购销、进出口、物流、仓储等。

在工业方面,稼穑则指工业领域中的生产和制造活动,包括生产流程、加工制造、质量控制等。

总的来说,稼穑一词强调的是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语,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描述。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