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度最显赫的政治家族,尼赫鲁家族到底有多厉害?

2022-09-04
17 阅读

在印度,尼赫鲁家族被视为是最显赫的家族,祖孙三代都先后出任过总理,实施了近四十年的统治。

不过,这个显赫的家族似乎遭到了诅咒,每代人都以悲剧收场,放眼全世界也只有美国的肯尼迪家族可以与其相仿。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走近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

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此声明只对文字拥有原创权。

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贸易特权,开始借此渗透印度的经济。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日益衰弱,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和资源的掠夺,而是企图全面控制这个国家。

1757年,英国对印度发起了普拉西战争,从此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殖民这个东方大国。

面对别国的入侵,印度民众虽有过短暂的反抗,但由于长期的松散状态而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无奈只能接受了被殖民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双方在欧洲战场打得难解难分。

最终,协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属于一种“惨胜如败”,国力遭到了大幅削弱。

在此背景下,英国对于曾经的殖民体系已经丧失了绝对掌控力,眼睁睁看着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作为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也在国大党的领导下蠢蠢欲动,不再甘心作为“大英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1920年8月,被誉为“圣雄”的甘地第一次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公开抵制英国立法机构的选举。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拒绝向英国纳税”的要求,引导各种各样的抵制活动全面铺开。

当时,印度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英国经济总量的40%,如果继续纵容他们进行独立运动,那英国的国际地位将会一落千丈。

因此,伦敦当局决定采取严厉的手段予以应对,直接造成了影响深远的“阿姆利则惨案”。

甘地希望以“非暴力”的露水去浇灌独立的种子,可惜却屡屡碰壁,一次次遭遇失败。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再次成为了拼杀的主战场,英国也再次成为了主要参战国,越来越无暇顾及遥远的印度。

为了集中力量赢得战争,刚刚接替引咎辞职的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做出承诺:“在战后的适当时间,可以还给印度自由”。

从此以后,印度开始在方方面面都全力配合英国,还将大量的士兵运往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协同作战。

到了二战后期,尤其是诺曼底登陆以后,战争的天平已经出现了倾斜,以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为主的同盟国实现了由守转攻。

在此背景下,丘吉尔意识到如果真的允许印度独立,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将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于是逐渐萌生了悔诺的想法。

德国投降后,声望如日中天的丘吉尔宣布解散英国国会和战时内阁,准备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选胜利来继续执政。

不过,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竟然以393票对197票的巨大优势击败了保守党,以至于他都没有参加完波茨坦会议便灰溜溜地离开了。

艾德礼组阁出任英国首相后,面对战争后的一片废墟,坚决主张对内重建和对外收缩。

因此,他并不反对印度谋求独立,还同意在1948年6月以前完成移交。

1947年4月10日,在英国末代总督蒙巴顿的主持下,关于印度的“印巴分治方案”终于出炉,将英属印度划分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

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国,真纳成为了第一任总统;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建国,尼赫鲁成为了第一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于1889年11月14日,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英国哈罗公学、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就读。

他是印度的国大党主席,是“圣雄”甘地的追随者和独立运动的参与者,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1916年,尼赫鲁在国大党年会期间结识了甘地,从此成为了对方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1929年,他在甘地的强烈推荐下成为了国大党主席,从此开始并肩作战,即便多次被英国当局逮捕也不改初心。

尼赫鲁成为印度的开国总理后,立志将其建设成为“有声有色”的国际大国。

在美苏争霸的大格局下,他以第三世界领袖的形象自居,不断倡导和推动“不结盟运动”,在国际社会左右逢源,一度受到了各方势力的争相拉拢。

不过,尼赫鲁最大的错误在于对华问题上的咄咄逼人和得寸进尺,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两国的分界线,企图蚕食中国的领土。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于苏联坚持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路线,导致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在此背景下,尼赫鲁开始在边界问题上日趋强硬,不断挑衅我国政府的底线和原则。

伟人早就看穿了印度的魑魅魍魉,但为了维护两国的关系,他历来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议。

谁曾想到,这种和平友好的态度竟然助长了尼赫鲁的嚣张气焰,不断在两国边境陈兵备战和制造摩擦。

无奈之下,中国政府只能“以打促和”,准备通过一场有限的自卫反击战来教训一下印度。

1962年10月20日,我国陆军从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出击,在没有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就击溃了印度的30万大军,达到既定目标后主动撤回。

随着战事失败,尼赫鲁在印度国内的声望受损严害,但并没有真正动摇其家族的根基。

1963年,他在失望和沮丧中身患中风,第二年就带着悔恨黯然离世,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

尼赫鲁死后,独生女英迪拉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家族的使命。

其实,早在当政期间,父亲便有意开始她作为接班人,比如内政、外交、军事和党务都让他参与,还在1959年推荐其担任了国大党主席,只是因为丈夫病重才告别了政坛。

1964年5月,夏斯特里接替过世的尼赫鲁出任印度总理,继续坚持前者的政治路线和经济路线,更因为在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政策而赢得了极高的支持率。

不过,他在出访苏联时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重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和印度总理。

英迪拉·甘地原名英迪拉·尼赫鲁,以婆罗门的高贵身份执意嫁给了拜火教的教徒帕西人费罗兹·甘地为妻,从此便随夫改姓甘地。

此举,无疑遭到了传统保守势力的不满,只是碍于她尼赫鲁女儿的身份才没有公开抵制。

英迪拉的第一个总理任期长达13年的时间,基本上延续了父亲尼赫鲁的内外政策。

不过,由于手段过于强硬,政府的一些高压政策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为了打压反对派势力,她甚至不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还利用军警去大肆搜捕,被印度史学家称为“民主建国后最黑暗的时期”。

在标榜民主的印度玩强权和武力,即便是尼赫鲁在世都够呛,更别说他的女儿英迪拉。

因此,随着1977年大选的败北,她只好饮恨下台,暗中筹划下一次东山再起。

1980年,印度重新举行议会选举,英迪拉在辛格的辅助下重新赢得胜利并且再次出任总理。

不过,她并没有吸取上次下台的经验和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去推行高压政策,尤其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

锡克人是信仰锡克教的人,属于典型的宗教型民族,最早是印度教派的一个分支,但在16世纪后完全独立。

在英国统治时期,他们认为自己和印度人的地位相同,反正都得听命于英国人。

而且,由于高大威武和英勇善战,其地位甚至还略高于印度人,只是数量太少而已。

1947年印度建国后,锡克人立即就沦为了区域性的少数民族,顿时感觉低人一等。

于是,他们一直都在谋求独立建国,最起码也应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长期与印度政府唱反调。

对于这个不稳定因素,印度政府也始终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只好一直拖着,一直耗着。

英迪拉上台后,在许多方面都非常强硬,对待锡克人也不想再继续惯着,于是挑拨和支持对方内部的极端派和温和派相互掐架,希望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令英迪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她的姑息养奸和挑唆怂恿,竟然导致了锡克人中的温和派越来越少,而主张独立建国的极端派却越来越多。

很显然,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82年7月,锡克人中间的极端派们聚集到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就此建立起指挥部和大本营,要求印度政府允许他们独立建国。

这下,印度教不干了,双方开始了此起彼伏的对抗。

为了平息印度教徒的愤怒,也为了给国大党争取选票,英迪拉开始以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待锡克人。

1983年10月,她突然宣布解散旁遮普邦政府并且调集大批的警察进驻该地区邦,引起了锡克极端派的强烈抵制。

1984年4月4日,英迪拉宣布旁遮普邦为“危险地区”,甚至调动20万军队进入该邦以维持秩序。

锡克极端派聚集了数千名武装分子和数万名教徒在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开始与政府军进行武装对峙。

千钧一发下,英迪拉拒绝继续进行谈判,下令炮轰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并让军方直接进行武力镇压。

最终,锡克人在冲突中有仅500人死亡,有4700多人被捕,另有数千人受伤,场面惨不忍睹。

从此以后,她成为了锡克人的死敌!攻击圣地金庙的事件发生后,总理府安保负责人立即提高了警戒级别,还把卫队中所有的锡克教徒严格甄别和更换。

除极少数锡克族的温和派以外,其余众人全都被撤换了,但英迪拉还是太过自信了。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接受了英国电视台的采访预约,准备配合对方拍摄一部纪录片。

上午9时,电视摄制组导演乌斯蒂诺夫提前来到总理办公室外,静静地等候她的出现。

英迪拉像往常一样走出住宅,几名安保人员紧随其后,远远向电视摄制组走来。

今天,在通道上执勤的是两名锡克教的卫兵,一个名叫宾特·辛格,另一个名叫旺特·辛格,他们向总理行完举枪礼后突然近距离连开十几枪。

事件发生时,总理府内一片混乱,警卫们更是乱作一团。

当时,导演乌斯蒂诺夫就在现场,距离事发地不足100米,据他事后这样回忆:我先以为是爆竹声,随后才意识到是武器的射击声。

英迪拉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立即由医疗专家组进行了抢救,虽然先后取出了16颗弹头,但还是由于失血过多而宣告死亡。

事发时,总统辛格正在中东访问,而英迪拉的长子拉吉夫正在加尔各答为大选作准备,闻讯后立即赶回新德里。

为了稳定局面和收拾残局,国大党立即召开了紧急特别会议,决定推举英迪拉的儿子为新的总理人选。

1984年11月1日,拉吉夫·甘地经议会投票后,在新德里宣誓就任印度总理。

11月3日,英迪拉·甘地的遗体按照印度教的传统仪式举行火葬,沿途有40万印度民众为她送葬。

作为长子,拉吉夫先围着母亲的遗体绕行7圈,然后把用黄油浸泡过的檀香木“火球”虔诚地放进口中,然后引燃了全部的檀香木干柴。

拉吉夫·甘地担任总理后,并没有纠结于家族的仇恨,而是主张同锡克族进行和解,强调对话才是和平解决民族问题和教派问题的唯一途径。

施政方面,他比母亲和外祖父都更加开明,推动了教育、科技、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不过,由于仇恨的种子深埋已久,印度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经根深蒂固,拉吉夫·甘地也在这方面重蹈了母亲的覆辙。

在位期间,他多次遭到各种极端势力的暗杀。

1987年7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了斯里兰卡,代表印度签署了《关于在斯里兰卡建立和平与正常状态的协议》。

据此,印度派兵以维和的名义进驻斯里兰卡,还多次同泰米尔猛虎组织发生了冲突,更加成为了对方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1991年5月21日晚,拉吉夫·甘地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以南的斯克里伯鲁布德参加竞选活动,浑身缠满炸弹的泰米尔妇女佳雅特丽借献花之机近距离引爆。

爆炸案发生后,他的妻子索尼娅·甘地继任成为国大党主席。

2004年,国大党通过大选再次上台执政,原本应该出任总理的索尼娅却因为自己的意大利血统而无奈放弃,转而推荐曼莫汉·辛格。

到2017年,她主动辞去了党主席的职位,推荐自己的长子拉胡尔·甘地接任该职,不过并没有赢得议会选举。

可以预见的是,在印度未来的政坛上,拉胡尔将成为尼赫鲁家族新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只是,他究竟能不能延续家族的荣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文史不假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