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的近义词-借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借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藉此 藉,是凭借的意思; 此,是指代某个事物或者事件,也可以指此刻的时间; 藉此:凭借此次事件或者借助此次活动等。 如:凭借某个事情来达到下一步目的或者计划,也可以说凭借这次交流会的机会来宣布什么事项,也可以说凭借本次经验来干什么事情。,
借此的此是什么意思
此指的是这次机会或者这个事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借这个机会,自己要表达一下自己想要说的事情,比如表达对大家的谢意等等。
红楼梦中蓼溆的意思
红楼梦中“蓼溆”是蓼汀花溆(liǎo tīng huā xù) 的意思。
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汀,汀洲,水边平沙。
1、蓼汀
【读音】liǎo tīng
【释义】是指就是生长着蓼草的小洲。蓼 ,蓼属植物的泛称;汀,水边平滩。
2、花溆
【读音】
huā xù
【释义】
溆,浦,水边。“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中来。
扩展资料
《红楼梦》第十七回的主要内容是:
宝玉痛悼秦钟。大观园造成,因闻塾师赞宝玉对对联有歪才情,贾政带门下清客参观大观园时便带上宝玉,命他为大观园各处景观拟匾。在贾珍的引领下,贾政同宝玉在众清客的陪同下一同参观大观园,并为园中题匾额和对联。
因众人知道贾政有意要借此机会试宝玉,便有意用一些俗套来敷衍。在这次的游园中,贾政对宝玉题的匾额和对联虽加指责,但心中比较满意。
《清华的大师们》一书中对刘文典有关《红楼梦》第十七回的逸事讲了一番。
原文如下,“......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而他对于“蓼花汀溆”的解释是:“元春省亲游大观园时,看到一幅题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宝钗了。......”
此中的关键是“蓼汀”如何反切为“林”,“花溆”如何反切为“薛”。先看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简单的说就是“上取其声,下取其韵”。例如,“休”,许尤切,x为声,ou为韵。
但是大家会说,“蓼汀”照这样不是反切为“林”嘛,而是ling。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方言的问题,南方一般将“ing”、“eng”读成“in”、“en”,湖北就是典型。
按照《说文解字》来讲,“林”,力寻切,这里显然是古音。其实我到认为曹雪芹肯定在吴越等地待过,我们班有位浙江绍兴的同学,前天我问他”林“字按照当地方言如何读的,他说是“ling”,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听听越剧《红楼梦》里面的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下面再谈“花溆”如何反切为“薛”,按照《清华的大师们》一书中说,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然后注释到“据张源潜学长订正,刘的意思是,花者,花袭人也;溆者,薛宝钗也”。而在古音中,现代声母“h”、“x”往往混而为一,这在南方方音肯定也有保存;方音中“u”、“ue”相混亦常见。
“花溆”切薛亦情理中事。不管怎么样,“花溆”包含宝钗无疑了。
“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最早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典故:《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解释:
从前,夏氏部落领袖禹的父亲鲧为了保卫自己,就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三仞(八尺或七尺为一仞)高的城墙,他属下的部落一看到这种情况,便纷纷要离他而去。别的部落对他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为了平息天下的叛变,就马上派人拆毁了父亲鲧所筑建的城墙,填平了护城河,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所有的兵器,对天下施恩济惠,用道德的力量来教化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前来归附。禹的所作所为就这样安稳了天下。禹在涂山召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借此机会,禹与万国诸侯结为天下盟友。
干戈:干:即盾牌;戈:一种横刃长柄的兵器。泛指兵器,引申为战争;玉帛:圭璋和耒帛,即玉器和丝织品,是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比喻礼尚往来。变刀兵相见为玉帛相往。化解战争变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