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后一次出现-和氏璧最后出现的时间?
和氏璧最后出现的时间
和氏璧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在后唐时期失踪。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最后传到哪里去了和氏璧被李斯刻成了传国玉玺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有比较详细记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根据的。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和氏璧为什么珍贵
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宝物,相传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和氏璧被始皇帝嬴政制成了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至此,和氏璧不仅仅是一块绝世美玉,更是和国家传承息息相关的信物,每逢天下大乱,朝代更迭,必为有志问鼎中原者所争夺。可以说和氏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珍宝, 曾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过记载。其真正的价值一直让人们无法做出评价,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为什么命名叫和氏璧,其中是有一个典故的,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有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石头,凭几十年的玩石经验,认定内藏有美玉,就恭恭敬敬奉献给楚厉王,怎奈愚君不识货,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就以“欺君之罪、处以刖刑”,砍掉卞和的左脚。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认为也许武王是位明君,跛脚再次前去献宝,不料此君同样不识宝,又以欺君之罪推出宫门砍掉卞和右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献宝的决心,怀一线希望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几乎血都哭出来了,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而哭,痛心的是珍宝被人看作石头。”文王十分感动,决定亲自召见,请来能工巧匠“会诊”,琢其璞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在场的君臣与工匠无不交口赞绝。文王便速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存放国库内妥为保管。为纪念表彰卞和的功劳,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 “和氏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块玉,卞和献玉三次,手脚皆残,矢志不悔;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相诱,蔺相如危难请命,完璧归赵;始皇一统天下后,将 “和氏璧”琢成 “受命玺”,从此历朝历代世世相传…… ,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可见“和氏璧”以卞和而得名,且产自楚地荆山。 在下以为,“和氏璧”很可能就是一块绿松石,理由如下: 第一,“和氏璧”产自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汀西岸。绿松石王产于这个地区的竹山县,郧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璧”的出处基本相符。 第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确是“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璧”的外观特征,也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和氏璧”相换,由此可见“和氏璧”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正所谓“价值连城”,引起“众王相争”,蔺相如冒死 “完璧归赵”,而从当时到现在,在楚国地区,即现在的湖北境地,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相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见,“和氏璧”是一块绿松石,有着很大的可能性。
但却有三点冷知识鲜为人知。
第一点:和氏璧有缺口
和氏璧传到西汉末年,大野心家王莽谋朝篡位,逼迫孝元皇后交出玉玺。孝元皇后怒斥王莽狼子野心,并以玉玺掷地,意思就是我宁愿摔坏也不给你这个大逆不道的乱贼臣子。但是孝元皇后身为女子手软物理,并没有把玉玺摔碎,只是摔掉了一个角。后来王莽以黄金补之,至此之后,和氏璧再也不是完美无瑕了。
第二点:和氏璧冬暖夏凉
楚国人卞和献玉给楚文王,打磨成和氏璧。传闻此玉晶莹剔透,完美无瑕。夏日炎炎,和氏璧周围数步蚊虫不近,清凉舒爽,有避暑之奇效。冬日严寒,和氏璧又散发出柔和的温度,祛除寒气,满屋生暖。如果古人没有开玩笑的话,这和氏璧简直比现代的空调还好用。和氏璧历来为皇家所喜,想必真有非凡之处吧。
第三点:和氏璧有可能是天外陨石
史书记载,和氏璧极为神异,不仅仅是一块美玉,更有诸多养生避秽功效。相传和氏璧到秦朝时,是皇帝嬴政东巡,于洞庭湖上遭遇大浪,眼见倾船欲翻,是皇帝以玉玺镇湖,瞬间风平浪静拨云见日。这种能改变地气的宝物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很可能不是地球上的产物,那么天外陨石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加上,和氏璧冬暖夏凉的特性,是不是辐射的作用呢?这和陨石带辐射的特性不谋而合。
和氏璧最后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时唐末时期,唐废帝李从珂携玉玺自焚,之后历史上再无和氏璧的踪迹。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和氏璧到底是否当真像传说那么神奇,已经无法验证,只能说和氏璧见证了古时朝代更迭,风起云涌,也许是古人寄托国家情怀的一个信物罢了。
为什么这块月被命名为和氏璧
有不会的问题我会为你解答的!
和氏璧是一个名叫卞和的石匠在山上采石意外发现的。他坚信石头里面一定是宝玉。他先后把石头献给厉王与武王,但他们不相信里面有玉,因此卞和因欺君之罪被砍下了左脚和右脚。最后献给文王,这块玉就叫“和氏璧”。是因为卞和发现的这块玉,并献给大王的。“和”是指“卞和”,“氏”就代表统称的意思,“璧”当然就是玉的意思了!
张仪冤枉偷和氏璧最后如何洗冤
没有洗清
和氏璧价值连城,是楚国国宝,楚怀王不会轻易赏赐臣子的。赏赐一块一般的玉壁倒是有可能。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
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
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
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