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
在古代,穷人发迹后,干的头一件事,就是穿开裆裤!不但穿,还要绣上牡丹,在大街上扭三圈!惊现开裆裤在古代,千万不敢撩衣服!否则,鸡蛋、菜叶子齐上阵。
《礼记·曲礼》记载:劳勿袒,暑勿褰裳。
同时,汉代的石画上,人们都席地而坐(先跪下,再坐到自己腿上)。
为啥?
没穿裤子呗。
然而,到了80年代,马山一号楚墓的发现,让世人目瞪口呆。
开裆裤的鼻祖1982年1月,专家在湖北江陵县,挖出一条开裆裤,激动得差点晕过去:“谁说古人不穿裤子?
”我们来看看这件宝贝:红棕色绢面,深黄色绢里,绣着凤鸟花卉,中间填充丝绵。
袴腰后部敞开,形成开裆。
十分精美!这条锦裤,是开裆裤界,当之无愧的鼻祖!那么,古人对开裆裤,是否有记载呢?
他们何时开始穿开裆裤?
裤子的演变 其实,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开始上穿衣,下穿裳,里面套上裤子。
春秋战国时,裤子叫“袴”或“绔”,无腰无裆,两条裤管到小腿。
赵武灵王时,裤子叫“裈”,为了骑马作战,而推行满裆长裤。
秦汉时,裤子叫“溺袴”,仍然无腰无裆,但裤管到大腿。
魏晋南北朝时, 裤子和衣服合称“袴褶”,裤管肥大,类似喇叭裤。
唐朝时,裤管收束,男女老少以穿裤为荣。
宋朝时,又回到开裆“膝裤”,装饰艳丽,穿在满裆裤外面。
可见,开裆、满裆在历史长河中,交替反复出现,连款式,都在不断变换。
开裆裤怎么穿不同的时期,开裆裤的意义不同,而它的穿法,也大有讲究。
【内穿】开裆不雅,大部分时间,裤子是内穿的。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这样的场景:一个船家主妇,依次在船上晾晒上衣、绔(开裆裤)、短裳(下衣)。
而在宜宾7号东汉墓的石棺上,刻着一个倒立的百戏,衣服下垂,长袍之下的开裆裤,十分显眼。
可见,早期的古人,把裤子穿在“裳”之下,视为内衣。
如若外露,那就是奇耻大辱!不过,也有人专门外穿,为的是羞辱别人。
例如:祢衡击鼓骂曹,就是只穿裈,而不穿衣,以示轻曹。
荆轲刺杀失败,对秦王“箕踞以骂”,令秦王“目眩良久”(两腿叉开坐着,把秦王气得眼花)。
司马相如穿“窦鼻裈”,当街干杂活,以羞辱老丈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窦鼻裈,与佣保杂作,涤器于市中。
当然,这些奇葩的做法,并不是主流。
【外穿】裤子内穿,无可厚非,但如果你认为,开裆裤只能内穿,那就大错特错。
在福州南宋的黄晟墓中,就发现一件烟色的开裆裤,上绣“国色天香”的牡丹,比上衣还华丽。
试问,一件内穿的衣服,怎么会如此隆重?
况且,此墓的主人,是一个17岁的贵族少妇,而出土的开裆裤,却比男人的尺寸还大,可见,这裤子,分明是外穿的。
而这种穿法,也历史悠久,比如解放前,嘉兴、湖州等地,地主们仍穿着绸缎的开裆裤,作为套裤。
可见,开裆裤外穿,除了美化,还是财富、地位的象征。
什么人不能穿开裆裤在古代,从平民至皇帝,没人不喜欢开裆裤,可你真的以为,人人都有资格穿吗?
错错错,有三种人,做梦都想穿开裆裤,可压根没机会! 【士兵】京剧《穆桂英挂帅》中,有这么一段唱腔: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穆大帅的石榴裙,可是宋代标准的“时尚装”,下面还藏着“膝裤”,可军营中的男子,就没这机会了。
古时的汉人,只善于步兵、战车作战,想对抗游牧民族,必须骑马。
可哪个不要命的,敢穿开裆裤上阵?
于是,赵武灵王下令,推广“胡服骑射”,并专门造了“裈”字,意为满裆裤(军用品)。
而苏格兰的男人们更豪放,他们打仗都穿花格裙,露出毛腿。
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起义,士兵们常常撩起裙摆,用屁股对着英格兰军队,以示羞辱。
可见,当时的士兵,绝不会穿开裆裤,毕竟,生死面前,谁还在乎一条裤子?
【奴仆】除了士兵,地位低贱的奴仆,也没有资格穿裤子。
一来,奴仆动辄砍柴、挑水、洗衣,穿着宽大的“裳”,风吹一下,可怎么办嘛?
二来,穷人买不起布,内穿“胫衣”,外面再穿“裳”,纯属浪费。
当然,也有一些奇葩的人,明明很有钱,非要穿成奴才样子,假装清高。
西汉末年,篡权的王莽,就将这一点运用得淋漓尽致。
《寒暑·王莽传》记载:王莽母亲重病,朝中的公卿,都派自家夫人登门探病,王莽让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仆人打扮),令女眷们瞠目结舌。
自此,王莽因俭朴名扬天下。
不过,这更加印证,开裆裤有门槛,不是想穿就能穿。
【青楼女】 青楼女不穿开裆裤,不是缺钱,而是不想!她们只穿一件旋裙,(前后开叉,便于骑马、驴等交通工具)。
而最早穿这种裙装的,是京城汴梁的青楼女。
这种装束,连裤子都不穿,被认为十分低贱。
北宋文人江休复,就在他的《江邻几杂志》中,对这些女子破口大骂:曾不知羞耻如此……由此可见,开裆裤不但是高级货,还象征着身份。
可是,我们聪慧的祖先,为什么对开裆裤情有独钟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开裆裤的优势【冬暖夏凉】冬暖《说文解字》中讲:袴,胫衣也。
所谓胫,就是大腿。
可见裤子设计的本意,是为了保暖。
既然是为了保护腿,自然顾不上臀部,也正好能省些布料。
两条裤管缝上棉絮,用带子系在腰间,有的还会在脚底,加一条带子,类似90年代的健美裤。
夏凉古人防暑,只有3个办法:静坐、赤膊、开裆。
白居易曾写了一首《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可静坐、赤膊,是男子的特权,女子该怎么办呢?
古人很聪明,里面穿条开裆裤,小风一吹,飕飕凉爽,还不会被察觉!【方便如厕】如厕对古人而言,十分头疼。
其一,厕所简陋《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晋侯将食,张(胀),如而,陷而卒。
也就是说,晋景公吃饭前,跑去上了个厕所,结果死在了里面。
可见,一国之君的厕所,也十分简陋,动辄就得送命,更别提普通百姓家。
如此恶劣的条件,古人巴不得速战速决。
其二、服装繁琐古人穿衣服,上衣下裳,不但多,还很复杂。
辛辛苦苦穿起来,你让他脱衣如厕,比要他的命还难受。
其三、程序复杂古代的有钱人,干啥都讲究“仪式感”。
拿如厕来说,汉朝时,人们拿玉做成马桶,给皇帝使用,上完后,还要更衣焚香。
普通人就是不更衣,也要晾一晾身上的味儿。
古人日落而息,如此复杂的如厕,的确耗时。
这时候,开裆裤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它轻便隐秘,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保住了面子,实在让古人爱不释手。
【身体舒适】古代的老百姓,都用粗布做衣服。
这种料子不但厚,还很粗糙,若贴身穿,非磨得皮开肉绽不可。
而开裆裤,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
毕竟,两个裤管上,只有几根细绳子,压根儿磨不到。
当然,总有些有钱人,愿意在“里子”上下本钱,用高级面料做裤子。
“纨绔子弟”的“纨”,就是一种高级丝织品,而这个词的本意,就是一帮穿着高档开裆裤的富二代。
放到现在,这个比喻够犀利!古代女子如何穿开裆裤 在古代,女子没有话语权,她们穿什么,怎么穿,全凭男人主宰。
【不穿】 古代的道德家认为,女子两腿分立,是诱惑男子的行为,太不像话。
他们要把女子的特征,全部掩盖起来,因此,女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都不许穿裤子,甚至连脚都不能露。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女子做出了莫大牺牲。
【穷袴】 汉昭帝患病时,大将霍光权倾朝野。
为了让皇后(外孙女)怀孕,他暗示皇帝,“禁内”以修身养性。
《汉书·外戚传》记载: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何为“禁内”呢?
说白了,就是除了皇后,谁也不许碰。
可皇帝也是人,一个外臣,还能天天盯着不成?
思来想去,霍光捣鼓出一件服饰——“穷袴”,也就是有裆的裤子,上面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绳子。
这下好了,别说皇帝,就是宫女自己,想解开都难。
而“穷袴”,也成了霍光固宠的工具。
【开裆裤】当然,霍光的例子实属偶然,大部分时候,女子必须穿开裆裤,而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心机。
汉灵帝时期汉灵帝刘宏,嫌宋皇后没女人味,便先栽赃,再废后,害她郁郁而终。
此后,他下了一道奇葩的命令:宫中女子,只许穿开裆裤,看中谁,谁就被拖进宫中。
可怜的妙龄少女,没一个逃脱魔爪。
新婚时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里,都有一条开裆裤,方便同房花烛。
战争时期古代战争频发,男丁越来越少,怎么办呢?
统治者便想了个“歪点子”,让女子穿开裆裤,以方便生儿育女。
不得不说,统治者们为了权利、享乐,可谓绞尽脑汁!幼儿如何穿开裆裤说完了成年人,接下来我们说说幼儿。
宋代《续博物志》记载:“小儿五岁日鸠车之戏,七岁日竹马之戏。
”穿开裆裤骑竹马,是小孩子的游戏。
而“青梅竹马”也源于此。
可见,古代无论老幼,都穿开裆裤。
到了现代,新生的婴儿,仍延续这个习俗。
对此,许多人质疑不安全,其实大可不必。
在万密斋的《万氏家传育婴秘诀》里,就清楚记载:头要清凉、背要温,露脐下体养真阴。
年幼的小孩,穿开裆裤反而有益健康。
后记 古人穿开裆裤,不过是环境与审美的结合,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男人们年纪轻轻,就知道保护膝盖。
女豪杰穆桂英,更是穿着开裆裤,就上阵杀敌! 回首千年,我们觉得诧异,不过是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文明罢了! 在我看来,我们遥望古人,若沾沾自喜,满怀优越感,那什么也得不到。
恰恰相反,古人的智慧、精神传承,才更令我们惊叹! 同时,我还有个意外发现:大部分的古装戏,并未遵循历史,太不靠谱了!但话说回来,我更喜欢现在的时代,毕竟,满大街的开裆裤,我还真接受不了!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