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将军常用的大槊到明朝时没人用了?

2022-09-05
368 阅读

有一句成语叫做“横槊赋诗”,说出了槊这种冷兵器的大致用途,一般都是勇猛和有地位的将领才能使用,如唐太宗手下第一猛将尉迟恭,最擅长用马槊,李世民曾夸赞他马槊「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从一个皇帝口中说出了“槊”这种冷兵器的重要性。

其实槊这种武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流行于三国,三国蜀国大将张飞和关羽都是使用的马槊,在战场上威风凛凛。

槊属于重兵器,分为步槊和马槊,步槊用于士兵,马槊用于将军。

步槊虽然本身形态看起来还是红缨枪的形态,但是它的枪头和很多的短兵器不一样,因为它的刀刃要更加修长一些,它的惯常操作,除了可以类似红缨枪那样刺出,还可以做一定的砍杀动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这种重杀兵器反而慢慢地消失了呢?

一是对于步槊来说,它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一件兵器,它也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就是它制作的时间过长,而且非常的重,使用简单,步兵之间的配合度不高,只适用集体布阵和单兵作战,所以不太适合一般的士兵使用。

二是对于马槊来说,虽然战力所向披靡,但是一般只有勇猛的冲锋陷阵的将军才能有资格使用马槊,这种武器造价高,价格昂贵,也是贵族的象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基本上武将骑马冲锋对决的方式已经甚少了,加上昂贵的造价,对持槊武将的身体要求又高,这样,这种武器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