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2022-09-05
80 阅读
事实上,许多中原王朝都对民间养育马匹有过鼓励,结果效果很一般,甚至还出现了伤民的情况,还有一些老百姓则被马政之苦给逼得造反。
中国古代在中原地区养马实在不方便,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必然使得养马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即使有官方引导和资助也不是件好事,引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话来回答此问题:“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
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
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
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
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
一在东北,一在西北。
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
一是甘凉河套一带。
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
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
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
王荆公行新法,一面想训练保甲,一面又注意到养马。
但在中国内地养马不方便,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的一大缺点。
王荆公不得已,定出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
把马寄养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养,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再临时集合。
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
领一匹马来,平时作牲口用,却不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
但马死了要赔钱,于是农民把养马看做苦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