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真的会影响你的三观吗?

2022-09-05
11 阅读

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语言共同塑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人物的真实性是以作品的故事情节背景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是此情此景下的必然产物;因此,人物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艺术真实必须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艺术中的生活描写,不是现实生活的一比一照搬,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仿真品”,因为其源在现实,我们会因作品中所透出的生活气息,而感受到其中生活的真实。

将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真实等同起来,将其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对号入座;都是艺术真实的艺术魅力使然的现象。

艺术是真实的假象,因此必然需要虚构。

当我们感受到小说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就会对书中人物命运产生共鸣,具有了同书中人物的共同爱憎,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小说的艺术真实所产生的魅力是会影响我们的三观认知的;它的魅力来于虚构所产生的感染力;感染力因艺术虚构的表现形式而强化。

如果我们只是注重作品的故事内容,是书中情境的局外人,关心的只是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不是书中人物必然性的命运,那么,我们也仅仅只是知晓了一个故事而已,不至于会产生三观程度的影响。

而对作品肤浅的批判,也往往注重的是对作品事件真实与否的质疑;当把人物与艺术环境割裂对立起来,并没有关切到环境形成人物人格人性的本质关系时,注意力就往往会纠缠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上,或追溯作品的什么政治源由上。

艺术环境下的人物真实,一旦被政治绑架,人物一定不是芸芸众生的提炼升华而成的形象,而是贴上标签以适政治的虚造;标签式脸谱化的人物一定是政治概念下的产物,是编造出来的虚假人物,是不真实的;艺术中的真实人物,一定是在作品中艺术环境下形成的必然形象;人物虚假,必然会构思出一样虚假的不真实的“艺术”环境,以熏陶出这一个人物来;这不是艺术升华,而是为达到服务于政治的目的而釆取的人为拔高,绝不是艺术真实下人物人性人格的自然而然地形成;读了这样的作品,也会影响我们的三观,必然倾向“极左”理想化。

写作一旦不说真话,势必说假话。

文革中,以“利用小说反党”为借口制造出来的冤案教训,应该是前车之鉴,以路线、阶级捆绑窒息文学创作的教训,应引以为戒;警惕再次跳出姚文元一类上纲上线捏造事实陷害于人的角色,警惕这类人物影响我们的三观,阻碍文艺的繁荣,才是切实应防的;因为这类人会以华丽辞藻、以嫉恶如仇的正面形象示人,因此极具蛊惑的作用;所谓小说影响三观,实质指的就是这类人所言的“政治”影响!小说的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流露出来的爱憎善恶的情绪与立场,而绝非政治说教!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