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皆获胜,为什么明朝反而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

2022-09-06
13 阅读

明朝初立,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朱元璋想了一个特别的法子,让自己儿子去守卫边疆,因为他不信任那些将领,这就有了各地手握大权的藩王,然后找了一个不靠谱的继承人,上来就搞削藩政策,结果被自己叔叔给拉下马,自己也不见踪影。

朱棣上台之后,作为赫赫有名的明成祖,“祖”字的庙号,可见他的功绩,文治武功也是相当厉害的,五次出征,对于蒙古的部落是给予了相当的打击,可是之后的 继承人就完全不行了。

首先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作为有名的仁义皇帝,朱高炽的战略可以说是要全面防守,虽然之后短短的十个月时间,他全面实行仁治,解放那些被老爹关押的靖难罪臣,然后就是准备迁都,对就是把首都迁到南京,不在北京了,要实行全面的战略收缩,可是身体不行,半道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

这是明成祖朱棣亲手带起来的继承人,按理来说应该也是马上皇帝,继续祖父的南征北战,可是恰恰相反,他在位十年,少年皇帝,最是有理想的时候,因为父亲亲自选的三个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开始了积极的内政时间,对外政策开始减缓,致使蒙古部落开始快速恢复战力,而大明天天不思武政,还放弃了现在的越南之地,美名其曰”无用之地“,皇帝最后呢,天天搞起文玩,什么玩核桃斗蟋蟀,也是奇葩的开始。

接班人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显示自己也可以像自己祖宗那样追亡逐北,在三杨全部去世,没有了掣肘之后,开始了御驾亲征,居然把军事大政交给了一个半路出家的太监,最后”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大明精英全部丢失,对蒙古最大的优势全部丢失,开始了长达将近200年拉锯战,对于塞外的控制权,已经不在了。

就是后来的一代牛人,于谦也是堪堪保住了北京城,大明最出名的武将戚继光战斗对象那也是倭寇,对于塞外这片广袤之地,大明已经没什么办法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