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自己儿子取名的时候,都会带有“永”字,但为何十五阿哥却没有?

2022-09-06
8 阅读

十五阿哥原名永琰,继位后才改为‘颙琰’的。

其实并没那么复杂,虽然清朝也有着严格的避讳制度,但也只有三位皇帝对自己的名字特别刻意的在乎。

分别是雍正帝胤禛、嘉庆帝颙琰和道光帝旻宁…清朝在康熙之前,给皇子取名都比较随意,并没有什么‘字辈’,如康熙帝名叫玄烨,他出名的两个兄弟叫福全和常宁。

但康熙帝登基以后,满清上层贵族们受汉族影响日深,除了保持自已民族少数的特色外,在宫廷制度和礼制方面已全面汉化了,于是康熙准备给儿孙的字辈命名…康熙规定诸皇子命名一律用‘胤’字辈,诸皇孙命用‘弘’字辈。

强势的雍正登基后,除了自已和十三弟胤祥继续用‘胤’字外,将其他兄弟的‘胤’字都改为了读音相近的‘允’字。

到乾隆时,字辈就不够用了,他在皇六子永瑢献给崇庆皇太后的《岁朝图》上,题了句:‘永绵奕载奉慈娱’的诗。

从此,‘永绵奕载’四个字又成了皇子皇孙们的字辈,以后的道光咸丰和溥仪都有所增加,最终爱新觉罗氏的字辈达26字…乾隆帝给皇子们取名都用了‘永’字辈再加‘王’旁部首的一个字,出名的如永琏、永琮、永琪、永瑆等。

1760年十月,皇十五子出生后,就赐名永琰,生母即为著名的令贵妃魏佳氏;1789年,29岁的永琰晋封为和硕嘉亲王;1796年正月,乾隆禅位给永琰,永琰登基后改年号为嘉庆。

嘉庆帝改‘永琰’名为‘颙琰’…嘉庆帝和后来的道光帝旻宁一样,他们都没有像强势的雍正帝,改兄弟的字辈;但又为了避圣讳,只好单独将自已的字辈改为了发音一样的生僻字,以示区别…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