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805年至820年在位,在位期间,年号为“元和”。
所谓的“元和中兴”只不过是走向衰落的唐王朝的一次“昙花一现”罢了。
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
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当中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
唐德宗在位时,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渐生。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
面对朝廷控御无力,藩镇割据的局势,唐宪宗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
他首先改变了唐德宗时皇权过于集中,宰相成为备员摆设的弊端,放权宰相管理军国大事;任用贤相能臣,开垦荒田,整顿江淮税赋,增加财政收入,积蓄力量。
在此基础上,他善于听取贤相的意见,善于决断,着意于用兵对付强藩。
在其在位的15年间,先后讨平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安抚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收降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卢龙节度使刘总,镇压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至此结束了自唐代宗广德(年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不遵朝廷约束”的局面。
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象。
因唐宪宗的年号为“元和”,故史称“元和中兴”。
但“元和中兴”实际上并无使唐朝有多少复苏发展的成分,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起色。
也没有从根源上彻底根除藩镇割据的局面。
唯 一令世人感到扬眉吐气、让史家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击藩镇、壮扬国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尚有“中兴”可言。
唐宪宗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
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
晚年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
信仙好佛,欲求长生不老之药,竟下诏征求方士。
当服用了方士的“长生药”后,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郭子仪孙女郭氏之子李恒为太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因皇位继承问题,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了43岁唐宪宗,扶持唐穆宗继位,并除杀李恽、吐突承璀。
朝廷因处置藩镇不当,激起卢龙军朱克融的兵变,田弘正(时领成德节度使)被王廷凑所杀,魏博节度使田布亦为史宪诚所害。
河朔三镇复叛,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