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其实不是写农民起义的,你知道作者真实的意图吗?

2022-09-06
83 阅读

《水浒传》在明朝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之所以称奇书,其实就是与它可讨论的地方多,同时受众面广,人人都能看,人人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且这见解没有绝对的对错,这就是它称奇的地方。

至于你说的《水浒传》不是农民起义,也对;说他是农民起义体裁的书也对,因为读者不同,认可面也不同。

如果站在一个闲人,以看热闹的角度看,《水浒传》就是农民起义体裁的小说;如果站在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普通民众来看,《水浒传》的确不是农民起义体裁的书。

至于施耐庵写水浒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得从两方面分析:分析一、看众好汉出身《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出身多样性,什么样的出身都有,就连儒、释、道也有弟子参与其中。

有穷的;有富的。

有高官,也有贱民。

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

不同的出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都会塑造出不一样的性格,为何这些不同喜好、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能聚到一块而且还能以兄弟相称呢?

有的人说是被逼无奈才上的梁山,有的人说是为了金钱,有的人说是为了逍遥,其实并不完全对。

上梁山意味着与政府作对,没有一个人会蠢到去与朝廷作对的地步。

所以说梁山泊好汉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

林冲为何上梁山?

爱妻被夺,又无处伸张正义,所以怒杀仇人上梁山。

武松为何上梁山?

亲哥被害,因为得不到正义审判,所以自己为自己伸张了正义,最后上了梁山。

那么关胜、呼延灼这些名将之后呢?

他们从先人都开始食君禄了,而且国家到了危急关头,身上肩负着国家命运去与敌人打仗,难道只因为兵败就投敌么?

按照好汉的标准来说,宁可站着死,也不苟且偷生。

为何他们愿意投靠宋江呢?

投梁山就意味着自己当了贼寇,他们真会傻到宁可污没祖宗威名,也要苟且偷生么?

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是不可能的事。

书上说的是他们佩服宋江的威名,或者是因为都是天罡星之列,故愿意投靠宋江或者说是梁山泊。

其实施耐庵找不到合适理由,故此为之而已。

可能真有施耐庵所说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其实早已对当时朝廷不满了,只是借着这次战争以及宋江的名声出走而已。

所以说作者用如椽大笔描绘这样一个梁山泊,其实就是告知不同阶层的人:当地主阶级不实行仁政时,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都会团结起来反抗你。

我认为这是作者动用这么大的精力来创建一个如此多好汉的原因。

分析二、看战争我所说的战争主要是梁山泊招安后,征辽与平方腊这两起战争。

李贽曾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李贽这话传达了两个意思:《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都有参与所写;另外指出这两个人写《水浒传》有泄愤的意思。

我比较赞同李贽这话,的确有泄愤的意思。

为了招安,朝廷与梁山发生了多次战争,都没有招成功。

最终还是皇帝放低姿态,梁山才顺利招安,这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一次和平对话,说明农民阶级其实很好管理,他们只是要个公平而已,有吃有喝就行了。

梁山泊归顺朝廷后,发生了两次大战役,一次是征辽国,一次是平方腊。

很荣幸是这两起战争都取得了胜利。

有人说取得胜利,是实力上的差距,因为梁山泊好汉比较厉害。

其实不然,难道辽国与方腊就没有人才么?

如果没有人才,以往朝廷为何一直没能平叛成功呢?

我认为:除了人才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出之名。

梁山泊去打他们,是师出有名,是正义的一方;反之另外两个却是反叛一方,师出无名,所以他们必须败。

梁山泊何谓“师出有名”呢?

主要是他们站在朝廷这一方。

这两起战争是朝廷与梁山泊精诚合作战胜敌人的两起战争。

在这两起战役中,双方都是坦诚相见,好汉上阵英勇杀敌,朝廷出钱出人,做好了后勤工作。

在平方腊时,朝廷更是派去了高官亲自送慰问,这些信号都能说出,朝廷是真心对待他们的。

这两起战争说明了,只要国家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水浒传》最后一回写这些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出走的出走,而且宋江还在梦里告知皇帝自己是被奸臣害死的。

作者用意很明显,就是告知朝廷,如果不严整纲纪,不能以民为本,还会有下一个梁山泊。

总之《水浒传》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在这里也没法很详细地讲明白。

最后我用李贽对《水浒传》的点评语来结尾,这是我历来发现的对《水浒传》点评最出彩的人,用寥寥几句话就概括了《水浒传》的全部精华:“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