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在农村有种潮流叫“的确良”,为何现在不流行了?
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很多孩子过年才能得到一件“的确良”的礼物,因为一件“的确良”所花的钱可以买20多斤肉,它也见证了中国的变革。
什么是“的确良”?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吃饭穿衣都要靠土地种出来,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水平偏低,身上穿得几乎都是粗布缝制的衣服,大街小巷都是缝纫店,裁缝在当时可算是有“大能”的一群人。
但那时刚解放没几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国家倡导大量种植麦子、水稻、玉米等,棉花种植得很少,因此棉布变成了紧缺品,为了控制棉布的储存,1954年起中国开始发放布票。
而想要买到棉布做衣服,有钱都不顶用,一定要有布票才可以,因此很多人有钱也买不到布,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
因此,从建国初期一直到70年代,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带有补丁的,因此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那时候人们的衣服刚买回家不舍得穿,只有过节的时候才穿一回,因此前三年还像新的一样。
但是由于粗布放置时间长了会褪色和褶皱,后面三面就经常穿在身上了,又因为布料很难买,所以就算破了,缝一缝、补一补还可以再穿三年。
更普遍的是,那个时候每家的孩子很多,而且年龄相差都不大,因此,还出现了一种更普遍的情况:老大穿,老大穿,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缝缝补补十几年。
因此,为了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就需要找一种可以替代棉布的产品,像布一样可以做成衣服,就能解决人民穿衣难的问题。
而就在这时,广州地区的商人从国外进口了一批特殊的布料,这些布料不是用棉麻或者棉花作成的,而是找一种纤维制品。
这种进口的新布料缝制的衣服,弹性非常好,也不起皱,穿在身上的气质瞬间提升了几倍,因此广州人把这种纤维缝制的衣服称为“的确靓”,意思就是谁穿上这样的衣服都会变的好看,后来传开以后,别传成了“的确良”。
只不过,这样的布料很贵,几尺棉布才能换一尺的“的确良”布料,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只能羡慕别人,自己还得坚持缝制布衣。
另外,因为“的确良”的布料都是进口的,一件“的确良”卖到十几二十元,那时候的猪肉也才1块钱一斤,买一件“的确良”相当于买了20斤猪肉,一般的家庭根本不舍得。
国家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以及布匹材料的进口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资了四大化纤基地。
1979年1月,辽阳石化纤维厂织出了第一批涤纶短丝,又经辽阳纺织厂纺成涤棉细布,国产的“的确良”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全国普及。
“的确良”最初先是从知识分子,干部家庭流行穿起,后来街头巷尾的人们几乎都穿上了“的确良”,小姑娘们的“棋子衫”或“小碎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风靡一时的“的确良”不到十年间就退出了舞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从麻衣到布衣,再到“的确良”,解密“的确良”消失的谜底一开始,人们都以为这种衣服穿着会十分的凉快,因此北方人还给它改名叫“的确凉”,而实际的情况,“的确良”材质衣服有一个致命缺点,它实际并不凉快。
“的确良”衣服穿在身上最大的弊端是天热人也热,天冷人也冷,而且还不吸汗,每遇到雨后的阴冷天气,人身上也是冷嗖嗖的,一点也不保暖。
特别是在下雨季节,人身如果不慎淋点雨,它还会一大片紧紧贴在皮肤上,看上去几乎就和裹了一层湿漉漉的塑料布似的,将身子贴得紧紧的还透明,尤其是女性,淋雨后那是相当的尴尬。
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阻挡70年代人们爱美的决心,全国各地都是穿着“的确良”逛街的人们。
可是,既然人人都喜欢,为什么“的确良”后来消失了呢?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科研人员在“的确良”布料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新型的两种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
再生纤维是用木材,芦苇等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方法做成的。
再生纤维又叫人造丝,它跟棉麻等天然纤维有很多是相同的,都容易被染色,都是以植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成的纺织纤维,再生纤维织物具有吸水性好,透气,不耐拉扯等特点,主要品种有粘胶丝,可做服装,被套等产品。
而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合成的,受原料和工艺的影响,合成纤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远远超过了再生纤维,常见的合成纤维有绵纶,腈纶,涤纶等。
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由人工方法合成的,所以也属于化学纤维内的一种,合成纤维非常的坚韧,易干,不易起皱,也不易与化学药品发生作用。
其中,涤纶又叫聚酯纤维,自从被发明出来后,就是所有合成纤维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纤维,涤纶具有很多优良的纺织性能,用途广泛。
涤纶可以纯纺织造,也可以与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和其它化学纤维混纺交织,织成花色繁多,坚牢挺刮,易洗易干,可穿性能良好的织物,涤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因此坚牢耐用还抗皱,像酸,碱等化学品对其破坏性都不大,由于产量足够大,新型的纤维作成的衣服不但舒适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防雨或者耐穿性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的确良”的布料被逐渐的替代。
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民再也不用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贫苦生活,除了衣服的材质更加的耐穿、耐洗之外,人们再也不用受到布票的制约,想什么时候买布就说明时候买布,这和伟大的改革开放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更多崭新面料,如涤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等的流行,“的确良”的地位被逐步取代,如今再提及“的确良”,只能成为老一辈人舍不得忘记的回忆了。
结语:新中国成立73周年了,老百姓衣食住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中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人们的生活清苦但是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似乎也不气馁,人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
那个单纯的年代,女性一般穿对襟袄,男性开始则以中山装为主。
中山装对于那个年代的意义不仅仅是服装这么简单,有极强的思想寓意:衣服的4个口袋,分别代表了礼义廉耻,而前襟的五粒扣子,分别代表中山先生的“五权宪说”。
而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代表了三民主义,分别是指民族、民权、民生。
我们国家领导人都喜欢中山装,尤其是开国大典上,集体中山装亮相,时至今日,中山装依然是我们的主要服装之一,在很多重要场合,领导人还是会穿中山装。
而到了60年代初期,中国赶上了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很多家庭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完,缝上补丁就给下面孩子穿,即使穿到烂到不行的衣服,也要拆下来当补丁,或者纳鞋底。
这个时候如果衣服领子破了,就换一个新领子,袖口破了,就打个补丁,长袖改短袖,长裤改短裤,甚至裤子可以改为裙子,短裤接成长裤。
那个时候无论家里有多么破旧的衣服,都能够给补好,而且那个时候的裁缝店生意很好,打一个补丁不收钱,只收布票。
直到1964年,整个情况才有所缓和,此时流行一种油布,这种用桐油特殊处理过的布,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用这种布做的鞋面或者外套,经久耐用。
在那时每家每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上新衣服,大家把一年积攒的各种布票,到供销社里兑换布料,供销社里的布料一般是平阳布、咔叽、灯芯绒等。
大年三十的时候,孩子们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挂在架子上,等到一大早就可以穿着新衣服,走亲访友了。
而到了70年代,也就到了我们所说的,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的确良”风,这种化纤布料,因为不皱褶,而且水洗不容易破,印花颜色鲜艳等特点,受到国人的追捧。
当然这种衣服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夏天容易走光,汗水贴在衣服上,让整个身体几乎透明。
这个时候“的确良”的衣服成为时尚象征,也是很多人炫耀的对象,在当时的布店里,几尺布才能换来一尺的“的确良”。
用“的确良”做的白色裙子是当时最时尚的穿着,但是因为“的确良”衣服太透了,因此姑娘的内衣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因此,很多女性都对“的确良”望而生畏,害怕被人形容为“不正经的女流之辈”。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开展,中国的农业和工业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粮食方面,中国人可以自给自足养活14亿人。
不但如此,我们还在20世纪前,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了棉花等农作物,而用棉花做出来的衣服穿上更加舒适,再也不像穿六七十年代那样不耐洗、不耐穿的粗布衣服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这个日益强大的祖国。
从“的确良”的兴起到消失可以看出中国的快速发展,而“的确良”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被淡出历史的舞台理所当然。
但是,我不会忘记当初穿着喇叭裤和“的确良”走在大街上自信满满的模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