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2022-09-07
48 阅读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在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书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

'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

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由此可见清宫夏季用冰之一斑。

要说这象牙席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西京杂记》中有汉武帝“以象牙簟赐李夫人”的记载。

在席地而坐的年代里,汉武帝把珍贵的象牙席赐给他心爱的妃子,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故宫博物院在整理原清宫物品时,意外地在堆放着大量台湾竹席的库房中发现了一件长210厘米、宽132厘米的象牙席。

这件珍品保存完好,外面同样用锦缎包裹。

它之所以会被混杂在并不值钱的台湾竹席中,据分析可能是清朝退位以后溥仪仍居内廷期间,由于宫中太监等人盗宝现象猖獗,有人故意将其藏在竹席堆中,准备伺机浑水摸鱼,盗出宫外,但后来未能得逞。

象牙席的制作不同于其他象牙制品,工序非常复杂,其中最难、最繁琐的工序在于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

由于象牙料是有纹理的,而纹理是顾着象牙弯度长的,只有顺着象牙纹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丝状才不易折断。

所以,要在顺纹理的要求下将象牙锯成片状和丝状,也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料,以制作象牙筷子为例,因要将象牙料锯成板片状,再锯成长条、找规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

如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

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

这也是当年广州刺史之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的原因。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载:雍正六年“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四日太监张玉柱、王常贵交来象牙席褥四个。

传旨:将席子拆下托毡,沼蓝缎边,铺床用。

”这四件象牙席褥,一件存放在寿皇殿,一件存放于恩佑寺,另两件留在宫内。

据说,雍正帝有次问安南使臣象牙席的制造成本,使臣回答说:需要数百只大象才能完成一张象牙席,这让雍正帝很震惊。

于是,雍正帝下旨:“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

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20世纪60年代,山东省博物馆又从民间征集到一件象牙席。

此席当时用锦缎包裹,盛放在一个特制的楠木盒子中,席的边角略有损坏。

根据鉴定比较,这件象牙席与故宫的藏品风格完全一致,应该是宫中流散之物。

据原收藏者介绍:它是清末民初时一位在东北和京津地区开设当铺的老板收购的,后来被他带回山东老家,送给了一个县长,县长又转赠给了一个地主。

土改时收藏者分得此席,后捐献给了国家。

据造办处记载,大清宫中象牙席共有五张,现存三张,制作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是广东地方官员进献朝廷的贡品,具体制作方法早已失传。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