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为何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呢?
首先,我们看看日本军队的编制。
日本军队的编制分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等。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一两个师团已经无法满足作战需要。
为了协调各个师团,日本军队前后又建立了军、方面军、总军等编制。
其实,日本原本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和清朝一样的模式。
日本的闭关锁国更加彻底,日本德川幕府前后6次下大了封国令,不准与西方各国进行商业往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的后期,当时,美国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国门。
随后,沙俄、英国等国家都强迫日本签署不平等条约。
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和清朝的情况类似。
但是,日本的反应非常快。
日本各界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天皇开始亲政。
随后,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从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习西方强国。
其中,日本开始组建近现代的军队,学习对象是法国和德国。
日本军队开始设计军衔,日本的军衔分为:大元帅、元帅、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等等。
其中,大元帅为日本天皇的标配,元帅则主要授予那些资历高深、战功显赫的大将们,由于元帅的年龄都比较大,所以并不负责实际管理工作,属于荣誉性军衔。
也许大家发展了,日本军队的军衔中,只有大将、大佐和大尉,没有上将、上佐和上尉。
这是因为在日语发音中,大和上的发音非常接近。
为了避免混淆,日本军队干脆没有采用“上”这个等级。
日本军队的佐官也是特色,只有日本军队采用了佐官。
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仍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其中,就包括佐领这个官职。
佐领逐步演化成了大佐、中佐和少佐,日本军队的佐官,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校官。
大佐、中佐和少佐,分别对应了上校、中校和少校。
所以说,日本军队的大佐属于中级军官,但地位比较高。
我们看一下各种军衔对应的官职,在日本军队中,大将军衔一般担任陆军大臣、海军大臣、联合舰队司令、总军司令、参谋总长等官职。
中将军衔则担任师团长、舰队参谋长、军司令官等官职,至于少将军衔,则担任旅团长、主力舰的舰长等官职。
在日本陆军中,大佐军衔能够担任联队长、旅团参谋长等官职。
在日本海军中,则是巡洋舰一级的舰长。
一个日本甲级师团下辖了8个不同类型的联队,每个联队的联队长都是大佐军衔。
在抗战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空缺扩大,依靠日本原本17个甲级师团,根本不可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因此,日本军队开始征集乙级师团、丙级师团和丁级师团。
随着军队总数的增加,各种军衔也发生了变化。
丙级师团和丁级师团的师团长们,基本上都是少将,因此出现了“少将多如狗”的说法。
至于大佐军衔,除了担任联队长以外,还能担任二三线师团的参谋长。
在前线的占领区,日本军队控制了很多城市。
这些城市的长官,基本上就是大佐或者中佐。
由于自己是一个城市的最高长官,基本上相当于土皇帝,实际权力非常大。
至于那些前线的联队长们,在自己的部队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也是实权人物。
请注意,这都不是最奇怪的。
那些丙级师团中,师团长和旅团长的军衔都是少将,大佐担任师团、旅团两级参谋长。
那些师团参谋长,虽然军衔是大佐,但是论实际权力,比少将旅团长还大。
如果大佐以师团参谋长的身份下达命令,即使旅团长不满意,也必须服从。
因为,对方拥有制约自己的权力。
虽然大佐和少将仅仅差了一级,但很多大佐一辈子都不可能被晋升为少将。
很多日本军官的仕途,在大佐军衔戛然而止。
在二战末期,日本军队的大佐非常多,这个军衔并不之前,出现了“大佐满地走”的说法。
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日本军队的大佐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