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农场人大都是外来移民,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人?
西双版纳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农场,一个是地方。
农场人大都是外来移民,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西双版纳,为西双版纳的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有的人长眠在这一片热土。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原西南军区追缴国民党残匪李弥部,至勐海县勐遮坝子以后,以转业军官及其家属为基础,组建了农场和生产队,以种植当时我国紧缺的战略物资橡胶为主。
西双版纳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非常适合橡胶的生产。
为了加大生产规模,国家从全国各地号召年轻人,支援边疆建设。
于是从60年开始,一批一批的年轻人,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来到了人烟稀少的边陲地区。
这群人当中,以湖南的人占多数,因为他们是毛主席的家乡人。
我的母亲就是60年的时候,随着家乡人一起,来到了西双版纳,那个时候,她只有16岁。
说起那段往事,母亲还是一脸的激动。
“在老家苦啊,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
当时来招工的人说,西双版纳好啊,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都能够抓起一把花生”“到了版纳就可以参加工作,除了吃饱饭,每个月还有工资拿”16岁的母亲,连云南在哪个方向都没有搞清楚,就坐上了开往云南的汽车。
母亲说:从湖南到昆明,接连坐了几天的车都没有睡着,心里是激动而又高兴。
因为她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
渐渐地,农场里有了退伍军人,有了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
这一部分的知青,在70年代以后,陆续的回城了,而母亲的那一辈人,多数就在当地成家,留在了农场里。
我们就是人们常说的“支二代”在农场里出生,在农场里上学,在农场里结婚生子。
如今的农场,多数还是以橡胶为主。
留在农场里的老人,依旧抄着浓郁的家乡话,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个是祁东县的,那个是醴陵的,还有湘潭的。
而返城的知青,现在大多数都已经退休,还时不时地组团,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农场。
有住过的老房子,有挥汗筑起来的坝,有喝醉酒躺过的草窝,还有含泪拥抱过的老乡。
除了头发花白,胸膛里依旧激荡着热血,这里有青春,这里有岁月。
唯一不会改变的是:我曾经是农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