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四川省达州市的渠县是中国的汉阙之乡?
营造学社于1939年11月到达当时的西康省雅安地区,发现了高颐墓阙和樊敏碑,但并没有发现樊敏阙。
樊敏阙当时还埋在土中,直到1957年才被发掘修复。
2008 年“5.12”地震中,樊敏阙阙身被震出裂纹。
目前我们看到的樊敏阙基本上是1957 年修复后的状态,子阙比例显得矮小。
通常子阙的建造逻辑和母阙保持一致(这个规律是观察现存的子母阙设计总结出来的)。
樊敏阙母阙的斜出层、介石层、斗栱层、枋子层的逻辑非常清晰,但子阙缺了斜出层,直接从介石层开始下接斗栱层和枋子层(图32)。
目前尚未发现将介石层直接置于檐口之下的其它石阙个案。
保留较好的高颐墓阙(图33)、平阳府君阙的子阙上,介石层均直接承接斜出的石刻层,其上再出挑屋盖。
如果按照设计逻辑来推测,樊敏阙子阙即缺失了斜出层,导致子阙过于矮小,与母阙的比例关系失调。
图32 缺少斜出层的樊敏阙子阙,樊敏阙母阙具斜出层,子阙无斜出层图33 高颐墓阙,高颐墓阙母、子阙均具斜出层据最新考证,平阳府君阙是蜀汉平阳亭侯、巴西太守李福的墓阙。
李福死于蜀汉延熙一年或二年(238或239)。
平阳府君阙和樊敏阙、高颐墓阙的砌筑式样同,即阙檐口下为斜出石刻层。
石刻层是为了连续表达纪念性信息而出现的。
目前平阳府君阙双阙(母阙)的正、反面斜出石刻层中间均出现了独立的石刻图,部分石刻图还有边框界定(图34)。
按照斜出石刻层的题材雕刻逻辑,几乎不会在石刻层中间出现这种与左右毫无关联的内容,更不会在石刻层中间出现线框将雕刻独立框定。
此外,正、反面的题材毫无关联,且与立面其他雕刻内容没有任何构图或内容上的联系,这与斜出层讲究的连环画般流畅的纪念性叙事相违。
和樊敏阙的当代修复设计失误不同的是,平阳府君阙的现状修复保留了20世纪初色迦兰所拍摄的状态,但此阙可能在更早时期即已发生变化。
其阙身有大量佛教造像雕刻内容,造像均置于火焰型浅龛中,雕刻甚为精细,艺术水平极高(图34)。
雕刻这些内容时是否曾经扰动过原始砌筑顺序(考虑到雕工立于阙前进行作业始终不太方便),或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重新砌筑,造成现在难以理解的现状。
图34 平阳府君阙谨以设计规律提出这一疑题,期待有更多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佐证。
本文完整阅读见《建筑遗产》2022年第1期(总第25期),微信版略去文中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冯棣,乔雨蕾,黄沁雅.阙然为道以通墓——四川石阙设计规律总结[J].建筑遗产,2022(01):52-61.作者简介:冯棣,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教授乔雨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硕士研究生黄沁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