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2022-09-08
7 阅读

首先说明一下,因为天气原因高宗的乾陵温韬没有盗掘成功,所以他并没有盗掘唐朝的所有皇陵,至于下场,当然是很惨的。

提起盗墓贼,很多人都会想到孙殿英,不错,东陵大盗确实在近代盗墓界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但是这也就仅限于近代历史,放到古代历史,孙殿英还真不行。

其实盗墓这个行当历史久远,相传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经因为部队缺乏粮饷,而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就是用来盗墓的,盗取的金银珠宝好供曹操养军队。

可是曹操盗墓这个历史上并没有定论,虽然袁绍和曹操大战的时候,袁绍手下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揭露了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而盗墓,并且还描述了曹操派人盗掘了汉梁孝王墓的细节,可是史学界关于曹操盗墓并没有定论。

虽然曹操盗墓没有定论,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盗墓却是事实,这位盗墓贼可以算是历史第一名,他把唐朝所有的皇陵几乎盗掘了一遍,只有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幸免于难!所以,民国军阀孙殿英只是盗掘了慈禧和乾隆皇帝的两座陵墓,对比温韬的唐朝十七座皇陵(仅乾陵幸免于难)来说,真是九牛一毛而已。

温韬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军阀,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家没有统一的政权,虽然出现了五代十国,但是都是藩镇割据,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都是地方政权。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兵就是王,温韬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出生时就天有异象,当时剧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这个人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结果还真被言中。

温韬一开始就是强盗土匪,后来投靠在李茂贞手下,成为李茂贞手下的大将。

李茂贞将温韬安排在了华原县,并且改华原县为耀州,让他为耀州刺史。

温韬为了讨好李茂贞,他还冒姓李,取名为彦韬。

不过李彦韬立场并不坚定,后梁朱温攻打李茂贞时,李彦韬竟然直接投降了朱温,当然投降没多久,李彦韬一看朱温走了,立马又归顺了李茂贞。

李茂贞为了拉拢他,就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李彦韬为节度使。

后来后梁末帝时,李彦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降后梁,后梁末帝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还把李彦韬的名字又改了回来,恢复温姓,名昭图。

温韬在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三姓家奴”,数次背叛主公,改投他人门下,属于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将领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温韬在长安为节度使多年,唐朝的皇陵都在他的管辖区内,这样一来,强盗出身的温韬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唐朝的皇陵几乎都盗了一遍。

关于温韬盗墓,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据说李世民的昭陵就被温韬盗掘,史书记载李世民墓里有很多的前朝字画,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很有可能在里面,但是由于温韬是个粗人,他才不懂这些字画的珍贵,让人把字画上的装饰品全弄下来,字画全扔了。

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

钟、王纸墨、笔迹如新。

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甚至有专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唐朝之后没有再出现,就是温韬给弄坏了,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兰亭集序》这样重要的字画,温韬再不懂,也会有所记录,而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

所以,有专家猜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可能不在李世民墓里,而是在高宗李治的乾陵里,乾陵因为没有被温韬盗掘,所以《兰亭集序》没有出现过,很符合现实。

据说,温韬也想盗掘乾陵来,不过在盗掘的时候,天空立马出现狂风暴雨,一旦停止盗掘,天气立马好转,温韬也害怕遭到老天的惩罚,而放弃了盗掘乾陵,就这样乾陵算是幸免于难!所以,正史和野史都记载了温韬并没有成功盗掘乾陵,只是说了唐朝的皇陵除了乾陵,几乎无一幸免!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考古编》温韬盗掘皇陵,都是直接大白天明目张胆地干,派手下士兵直接挖掘,虽然五代十国是战乱时期,一般也没有人敢干盗坟掘墓的事情,温韬只能说是胆大包天,自然遭到了民众的反抗。

可是由于温韬是节度使,一个地区的土皇帝,他有绝对的权力,因此可以盗墓成功。

不过温韬盗墓之名让他臭名昭著,又以狡猾善变著称,所以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政局不稳,经常改朝换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温韬立马投降了后唐李存勖。

温韬一开始也怕李存勖不接受他,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三姓家奴”和“盗墓贼”的称号声名远播,于是就让人贿赂了庄宗李存勖的刘皇后。

刘皇后为人贪财,平时就喜欢做生意敛财,大臣们给庄宗李存勖送礼,还得给皇后一份,就这样温韬用盗墓得来的钱财贿赂刘皇后。

刘皇后给庄宗说了不少温韬的好话,庄宗也因为确实需要人支持自己,就厚待了温韬,庄宗还给温韬赐名李绍冲。

庄宗的大臣郭崇韬说:“温韬是盗掘皇陵的贼,不可以宽恕的!”但是庄宗却说:“已经答应宽恕他了,不能失信于人!”庄宗让温韬继续回去任节度使。

庄宗李存勖虽然建立后唐,但是他仍然是一位昏君,本人贪财好色,不能同将士同甘共苦,崇信宦官,纵容皇后干政,杀戮功臣,最终手下反叛者居多,郭从谦反叛时射伤了李存勖,没多久李存勖就死去。

后唐皇位又被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的养子李嗣源夺得,李嗣源就是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登基后,对于温韬的为人是深恶痛绝,为了给天下人一个表率,决定处治温韬。

明宗把温韬关进监狱,后来虽然让他解甲归田,可是第二年又把他流放德州,最终赐死。

明宗之所以处死温韬,肯定与温韬的为人有关,这样一个见风使舵,挖墓掘坟的贼人,以后不一定不反他明宗,不一定不挖他明宗的坟墓,所以处死温韬是比较好的选择,还可以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小结:温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可以称为盗墓第一人,孙殿英在他身边只能称为“小弟弟”。

不过温韬的所作所为,也给了后世之君一定的启发,那就是死后不要厚葬,厚葬容易遭盗墓贼惦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万一王朝覆没,皇陵自然就没有了保护,被盗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后周的太祖郭威就受到了启发,坚持薄葬。

温韬呢?

作为掘坟盗墓的小人,自然受到了万人的唾弃,再加上温韬的狡猾善变,注定了他肯定会死于非命,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五代时期的节度使都差不多,没有几个有帝王像的,都是武将莽夫,都是为了生存。

温韬的死,和他盗墓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