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2022-09-08
11 阅读

这个题有点大了。

诗取材于普普通通的现实生活。

我相信,凡是有生活阅历的人,哪怕他是一个文盲,看不懂但还是听得懂的。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想,这首二十个字诗,不管大人小孩和妇孺们是否进过学校门,都会略知一二。

文人们写诗是给人看的,作曲家创作歌曲是给人享受的,不是当作财富而封存起来,当作《秘笈》而秘而不宣。

人们在品读诗的同时,也在品读诗的质量。

诗人的本意就是让人听得懂,凡是让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诗,一般都是好诗。

话又说回来,《静夜思》中的《举头》真的就切合现实?

自古至今都是说:《把头抬起来》《把手举起来》,头怎样去举?

不就是为了个声调吗?

文无第一,看你如何不品便是。

这点权当废话。

人有层次,物有类别。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喜。

平民有平民的嚐好,往往不参和高不可攀的生活,抒发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一泥腿子在田里舞耙弄犁,情人园中摘黄瓜,下面是文盲张口就唱出来的山歌,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一首土生土长的诗。

哥哥田里弄犁耙,妹妹地中摘黄瓜。

你若喜欢开口讲,何必假装别人家。

一位中年妇女,儿子不太孝顺,但是她性格坦然,常常用山歌唱出人间的真实。

田本提箩形,屋是过路亭。

讨亲如打伙,生儿乱弹琴。

诗歌的价值不是用来品的,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只有让人一听就懂的诗,才能尽快的充分体现出它存在的作用。

如果用诗去鉴定读诗者才华,检验谁懂谁不懂的话,也就失去了诗歌存在的意义。

随着时代脚步,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品诗能力必然有一个大的飞跃,各种体裁也会应运而生。

尽管千变万化,唯有诗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化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凡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写诗的人不一定顾此失彼。

读诗的人往一品就知道其中的毛病,自己却写不诗来。

我只读过书本上的几首诗,更谈不上去写什么诗。

前两天头条上有你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吗》?

我试图用对联的形式去拟下联,五分钟内一字不差碰巧合上了《十有九人皆白眼》。

不过《白眼》一词是曾经当地一个名人故事中听到的,清朝一皇帝出的《弟子高堂坐,先生白眼人》。

这不叫水平,终究我是小学生。

全凭灵感和嗅觉。

真正的好诗有一股神奇的无形的《暗香》,有一股魔力。

一闻就有一种沁人心肺,令人神往的感觉。

真正会品诗的人,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嗅觉,高度的敏感力。

这种嗅觉和敏感,取决对现实生活的熟悉。

两个神奇力量的碰撞,必然引发无声的共呜。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