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2022-09-08
98 阅读

“《桃花源记》的美在于它的神秘面纱,不为人所见,在于它是心里的一个梦想国度。

”桃花源的真相许多人都想知道,有好多学者加以考证的恐怖之处是不是只有下面这几点呢?

01—恐怖之疑点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发现了一片“新世界”之后,村里人不但没有为了躲避风险,看了他就邀请回家做客。

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就随口问,对人完全相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 便,表明速度之快,不假思索。

说明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冒出来的渔人毫不担心、毫无戒心、毫无提防,丝毫没有考虑渔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觊觎还是好奇,他的到来会不会打破原来宁静幸福的桃源生活;他们的头脑中甚至从未闪现过歹念,仿佛善良就是天性。

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别淳朴的本真反应。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究竟“问讯”什么?

有两种可能:其一,依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就问一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其二,依据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见,打开“话匣子”后”。

然而,武陵人却没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标记,出去以后,又向郡守作了汇报,可见人性之丑陋。

2、桃花源哪里去了?

武陵人进桃花源是一个偶然的意外。

他为了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便一路做标记,然而等他带人回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当初的路,桃花源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阵”还是“幻阵”呢?

抑或是有一条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门?

3、刘子骥的离奇死亡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听说有桃花源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了。

只可惜,一样是一无所获,更加离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后不久便死了,死时年仅21岁。

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寻访桃花源有关呢?

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也可能当他看到桃花源记一遍焦土,尸骨遍野,回来之后郁郁而终。

4、陶渊明去过桃花榞么?

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自己便是那个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说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么,为什么没人问了呢?

自然是后来去寻访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

陶渊明时期北蛮符坚入侵,宫廷残酷争位,官场昏暗,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

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一种向往。

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没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刘子骥”呢?

陶渊明的具体用意,实在是有些捉摸不透,这才造就了所谓的恐怖之处。

不过,水一白认为《桃花源记》最恐怖的一点还不仅于此《桃花源记》真正恐怖的一点在于,当人们发现“桃花源”之后,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

02—结 语一旦一个世外桃源被人发现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怀着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瞬间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

“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美丽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