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为什么被-北齐为什么被称为高齐?
北齐为什么被称为高齐
因为高姓曾建立了北齐。
北齐是北朝之一,奠基人是鲜卑化的汉人、北齐神武帝高欢,建立者是高欢的儿子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氏家族是鲜卑化的汉人,对于伦理纲常非常轻视,北齐的皇帝以残暴好杀、昏庸好色而闻名。
高欢虽然没有称帝(名义上还是北魏、东魏的大臣),但是却奠定了北齐开国的根基。高欢尤其喜好他人妻女,将北魏末期的两位皇后全部收入府中自己享用,并霸占广平王妃、任城王妃、城阳王妃这些皇室女眷。
高欢死后,高澄、高洋继续掌权。高澄逼迫大臣薛真的妻女服侍自己,遭到拒绝就把她们活活打死,又霸占弟弟高洋的妻子李氏,使李氏怀孕。等到高洋掌权时,便正式称帝建立了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
文宣帝高洋前明后昏,人格,后期的所作所为更加残暴。因为酒色过度,神志不清,高洋曾经在大殿上诛杀大臣,并切下一位宠妃的头颅来威慑其他的人。当年高澄玷污高洋的妻子,等到高洋当上皇帝了,也把已经死去的高澄留下的遗孀纳入后宫享用,完全不顾伦理纲常。
北齐皇帝由于酒色过度,大多活不过35岁,而且昏君、暴君辈出,只有孝昭帝高演算是有所作为,可是高演的皇位也是通过屠杀高洋的后人夺来的,手上沾满鲜血。
至于北齐武成帝高湛、齐后主高玮便是五毒俱全的昏君,不仅没有政治作为,反而一门心思都在酒色之上。为了永绝后患,武成帝高湛(长广王)一登基,就杀死了孝昭帝高演的后人,然后便觉得高枕无忧了,终日躲在后宫厮混,年纪轻轻就被掏空了身体,壮年暴毙。
北齐亡国后,武成帝高湛的胡皇后(胡太后)与齐后主高玮的穆皇后沦为娼妓,在长安谋生,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常对人说“为后不如为娼乐”,一门心思都在事业上。《北史》
分
北齐为什么废除宫刑
因为宫刑是一种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因此被废除。
北朝西魏在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诏禁止宫刑:“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
北齐在天统五年(公元569年)也诏令废止宫刑:“应宫刑者普免为官口”。
北齐国号的由来
北齐的国号本是“齐”,起源于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是属于齐地,代魏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北齐,地处北方,有与“南朝齐”同名,为区别“南朝齐”,故称“北齐”。 同时还有后齐 、高齐 的称呼。北齐的前身是什么朝代
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 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灭控制魏政的尔朱氏后,拥立北魏孝武帝,但孝武帝不甘为其所制,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534年)逃奔长安。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并迁都于邺城,是为东魏。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东西魏的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公元531年高欢攻下邺城后,将他立为世子。高澄到邺城后,孝静帝任命他为尚书令兼领军、京畿大都督。
高澄处事果断,人们为之震惊。在邺城朝中打掉了孙腾等人的威风,官场风气为之改善。
高欢逝,高澄被孝静帝元善见任命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承袭其父渤海王位。高澄回邺城,平定元善见和保皇派的“叛乱”,软禁元善见。 高澄一直不把孝静帝放在眼里。授意崔季舒负责监视魏帝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4月,高澄受殊礼,封齐王,相国,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549年8月,高澄再次来到邺城,邀请死党密谋篡夺皇位的勾当。八月初八日,高澄与心腹密议受禅之事,为防机密泄露,侍卫大半遣出。其厨师兰京抓住这个机会,伺机下手,将高澄乱刀砍死。
建立北齐
高洋是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澄同母弟。 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虽偶然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被兰京刺杀以后,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权。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好封他为丞相、齐王。打算代魏立国 次年五月,高洋禅魏称帝,国号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高洋统治时期,北齐与北周关系比较平稳,因而得以集中兵力、财力向北方和南方扩张。天保三年(552年)以后连年出塞,伐库莫奚,俘获甚众。天保四年大败契丹,虏获10余万口,杂畜数百万头。天保五年击败山胡。天保五至六年连续大败柔然,筑长城自幽州至恒州900余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虏获有助于北齐国力的增强。南朝梁正当侯景之乱后,国势骤衰。天保三年,北齐兵锋南抵长江。以后曾两度兵临建康城下,都被陈霸先击退,但其疆土已扩展至淮南,终与陈朝以长江为界。
高洋初即帝位时,比较谨慎,以法驭下,虽勋贵外戚也不宽容,政治清明,人得尽力。军国大政多独自决断,每临战阵身当矢石,所向有功。此时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西魏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几年以后,他就腐败起来,整日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他在都城邺修筑三台宫殿,十分豪华,动用了十万民夫,简直是奢侈至极。高洋在位后期对人民的压迫更重。朝政的腐败,国势的衰落,使军队也日益削弱。北齐一代出现对魏孝文帝以来汉化政策的反动,鲜卑化占优势,与高洋很有关系。但他虽昏虐而尚能任用汉人士族,如杨愔为宰辅,“维持匡救,实有赖焉”。所以时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
腐化的生活缩短了高洋的寿命。在位后期,生活荒淫,草菅人命。幸宰臣等主持朝政,“主昏于上,政清在下”才不至于亡国。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死,时年仅31岁。庙号显祖,谥文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