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息肉?为什么有些人有胆囊息肉却不用切除?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
通常临床上所称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它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患者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手术治疗为辅。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需要切除?
胆囊息肉治疗的关键在于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一般认为肿瘤性胆囊息肉的高危因素为:单发;病变直径>10毫米;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基底部宽或蒂粗大;合并胆结石;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年龄大于60岁。
多数学者认为以下情况应积极行手术治疗:高度怀疑为肿瘤性胆囊息肉,有明显临床症状,病变短期内明显增大。
良性胆囊息肉可采用切除息肉保留胆囊的治疗方法,摘除胆囊息肉后当即行病理检查,如为良性则关闭胆囊,如为恶性则行胆囊切除术。
微创保胆治疗的适应证为:病变直径<10毫米,胆囊形态正常、功能良好;胆囊息肉为良性或非肿瘤性;近期无胆囊炎症,不合并结石。
术后胆囊息肉复发少见,胆囊功能良好。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属“胆胀”之列,治疗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化湿祛痰、软坚散结为法,包括文金散、金虎丹、清胆散结丸、利胆散结汤等,有一定疗效。
对于病变直径<5毫米、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主要建议随访,一般3~6月行一次B超检查,若发现病变大小、性质明显变化,及时治疗。
胆囊息肉分哪几种?
(1)非肿瘤性病变,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是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等。
①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95%以上的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息肉本身不是真正的肿瘤,体积通常比较小,有蒂,常为多发。
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病情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还没见到胆固醇息肉癌变的报道。
②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毫米,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炎症性息肉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③腺瘤样增生:腺瘤样增生是一种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毫米,单发或多发。
有癌变的可能。
④腺肌瘤:医学上又称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三种。
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有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的主要为胆囊癌。
①腺瘤:多为单发,有蒂,外形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比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7。
腺瘤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
单纯的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本病虽然有癌变的可能,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算太大。
②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和浸润型。
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预后比较好。
所以,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切除胆囊,只有癌变风险高的息肉才需要连胆囊一起切除,另外部分胆囊息肉只需要切除息肉,可以保留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