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准备赎回还是武力收取燕云十六州呢?
宋朝在公元960年建国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与大臣们就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即首先集中全力平定南方割据政权如: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
在平定了南方后,再挥师北上消灭北汉以及收复燕云十六州。
由于此时燕云十六州属于辽国的领土,而辽国这个时候的实力也是如日中天,军事上一点也不弱于大宋。
经过慎重考虑,宋太祖想出了优先以金钱赎买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政策。
关于这个政策史书上具体是这么记载的:初,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
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
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宋太祖的意思就是等攒够了钱优先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与辽国谈判不成,再用这些原定赎买的资金作为战争经费以武力来收复。
这有点类似于近代美国大面积领土的获取方式(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领土是从英法等国手里买来的。
并且还是超低价购买),可是我们英明的宋太祖早在1000年前就有了这个伟大的构想,并付诸于实施。
于是宋太祖在乾德三年(966年)灭后蜀以后开始在京城设立封桩库,之后又在全国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封桩库,将平定南方割据政权获取的财富以及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的一部分存入其中以作为战略储备金。
如果这个政策最后能成功实施,那么无论是对于宋朝还是对于辽国都是利远大于弊的,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通过这个策略,两国既避免了因战争而交恶,也避免了因战争而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以及因战争而对两国国力无益的消耗。
宋朝因这个方案的成功实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故土,使北方边疆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让北方的老百姓可以安心地发展生产;辽国因这个政策得到了大笔的钱财,从此可以过上更加美好而安逸的生活。
如果双方达成协议,宋朝将也不会再对辽国进行北伐,宋辽澶渊之盟后100年的和平将提前20年实现。
这个策略可谓是完美,堪称天才般的设想。
宋太祖这个优先以赎买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策略除了考虑双方的利益与实力外,还考虑了名义的问题。
燕云十六州当初是石敬瑭在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为换取辽国的出兵帮他夺取天下,而割让给辽国的,也相当于把这块地卖给了辽国。
当时,后唐灭亡后,盘踞于现在山西一带的割据势力石敬瑭为了逐鹿中原、争夺霸权,许诺将幽州、云州一带共计16个州(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割让给辽国以换取辽国的支持。
同时,对辽国国主称儿皇帝。
在契丹军队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后晋。
此后,燕云十六州就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以前的中原政权卖出去的土地,我们继任者再赎买回来,这种方式既合情又合理。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心甘情愿割让的,不是辽国强行侵占的,现在已经是辽国的合法领土。
如果大宋贸然出兵以武力收复,就等于是侵略人家了,这叫出师无名。
有人可能会说辽国怎么可能那么傻,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甘心放弃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与后勤保障基地呢?
首先,这不是蝇头小利,这笔赎买资金高达500万贯,这些钱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该能相当于燕云十六州这块土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收成。
其次,是宋朝的军事实力与收复故土的决心,当辽国看到了宋朝扫平全国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时那如摧枯拉朽的军事实力后。
辽国的统治者会在心里掂量掂量的,与其说被大宋用武力收复,还不如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况且,这块地方历来都是中原故土,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习惯与辽国不同;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城池与关口还要派重兵去把守,对于辽国这个游牧民族政权来说,这些都不容易管理,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心思与能力去管理。
对于他们来说管理这块地还是挺麻烦的,还真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卖给大宋呢。
何况还有那么一大笔吸引人的财富呢,又何必要刀兵相见呢,万一输了,岂不是地财两空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宋朝以赎买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
最后可惜的是,宋太祖还没来得及完全实施他的这个计划,就于公元976年驾崩了,他的后继者也没能继续执行他这个伟大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