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2022-09-09
31 阅读

王阳明思想精华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解释这两个词的有三句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原是两个字说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从这四句话开始延伸,这其中难免会有枯燥和颠覆,需要有点耐心。

王阳明雕像致良知 看起来熟悉而陌生,它是一切行为的动机,如果没有良知,就会麻木,麻木了就会不仁。

痛哭流涕是有良知的,冷漠与麻木不仁是很可怕的。

教育的良知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就业挣钱,学生杀老师就很正常;医疗的良知不是救死扶伤,而是挣钱编制,医患矛盾、疫苗事件就会屡见不鲜;公职人员的良知不是服务大众,而是升官发财、业绩形象,官民矛盾也不必大惊小怪;商人的良知不是义中取利,食品安全、住房保障都是无稽之谈。

这些加起来就会让这个社会没有了良知,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就会接踵而至,这些种种就会反过来变成社会矛盾,变成那些报复社会的借口。

阳明告诉我们四句话,只有这样做才能“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能善能恶,要达到良知就要对我们所涉及到的事物实行为善去恶。

这说起来非常简单,但要做起来是很难的,我们一说起要怎样怎样的时候,可能回应最多的就是三岁小孩都知道。

但很多事情不都是三岁小孩都知道,八旬老人做不得吗?

孙子拉回闯红灯的奶奶,因阻止插队却遭爷爷狂揍的小姑娘,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但现在问题来了,知善知恶就是良知,那么我们怎么去知善去知恶呢?

良知又怎么能在知善知恶的情况下显现呢?

这些问题阳明还是不太究竟,这或许就是后世一提起他的理论就会第一反应出唯心论的原因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怎么“知”这个世界的。

首先是大千世界各个事物主动呈现的样子,对于我们来说这称之为“所知”。

这是高楼、那是大河,蝼蚁的生命很短,彭祖的寿命很长等等。

其次是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主动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能知”。

因此“所知”、“能知”,就构成了这个“知”。

但是这样构成我们的知就是真知吗?

不尽然。

首先是“所知”,你说30层是高楼,但相对于100层的就是矮;你说蝼蚁生命很短,但相对于“朝菌不知晦朔”,它就很长寿;你说彭祖活了800岁是长寿,但相对于上古以八千岁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岁为一个秋季的椿树,他的寿命就很短。

大多数事物不会主动呈现出原来真实的本质的,就如你所看到的被过滤掉的新闻,如果拿“所知”当做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标准,就会陷入“所知障”。

其次是“能知”,眼看为色,耳听为声,鼻闻为香、舌尝为味,身感为触,意思为法。

我们由这“六根”这感知就构成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识”的认知。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这是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词语,因为你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你说这是绿色是对,色盲患者说这是蓝色也没错。

你说榴莲很臭,他说那很香。

等等等等,到底我这个慌乱的无标准的心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佛法告诉你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叫“住”呢?

就是你在“六根”上住了“贪、嗔、痴、慢、疑”这五毒,那就顺理成章地使你“六根”产生的“六识”不是真实的。

怎样才能“无所住”呢?

就是去掉这“五毒”,当你去掉了“五毒”,真实的心就自然显现了。

但佛教不会教你去直面“五毒”,而是通过修行,修行达到了,五毒自然褪去,五毒褪去,光明心自然显现。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修行呢?

佛法告诉你要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将自己财物布施于他人,贪心自减;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法律法规要求自己,嗔恨心自减;学习般若智慧,痴心自减;持戒、忍辱,慢心自减;精进、禅定,疑心自减。

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会知善知恶,就会致良知。

知行合一行的功夫是何其重要,而又有多少人是光说不练呢。

首先我们来看阳明的第一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认为知和行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顺序,当你有知时,这就已经成为一种事实,而这种事实早已有行的意思在里面。

比如某人知道孝,知道悌,必定是已经行孝悌之事。

知而不行是未知,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心里知道孝悌,却不做孝悌之事,那就是未知。

就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给父母好吃好喝供着就认为是孝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单纯是这样就和养家禽无区别,没有带着尊敬心去养,那就是养而不孝,是为畜生也。

这并不是知而未行,而是从未知罢了,如果是知行合一,就不会表里不一了。

因此这句话是在讲,知和行没有先后顺序,是同时产生,知而不行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乍一看和第一句矛盾,其实并不如此。

他是从心理历程上讲述知行合一的。

就如同你要划船到河对岸,但首先你要有船才行。

他认为想要知一件事,必须意念先要涉及到,如果没有涉及到,就不会产生知,这就是知是行的主意。

我们大多数知识是从书本里来,而书本知识必定是作者亲身践行考证得到,例如《史记》是司马迁历数十年时间,亲历名山大川,访问学者先知考证得来。

其实这句话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行的功夫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行而凭空臆想出来的知,也不是真知。

这就是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再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拆开知和行去单独谈某一方,如果这样就会陷入极端。

阳明认为当我们的行做的明觉精察时就自然知了,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了,它是两个字同时阐述一个功夫。

他认为行而不能明觉精察就是冥行,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的不真切笃实就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如果我们只是埋头苦干,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就是不知,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高谈阔论,当作口头禅一样,却不敢迈出一步实践,就不是真知,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因此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者如果拆分开就会产生以下两种极端,没有良知的行,就会利用科学的手段祸害世人,地沟油没有博士水平是炼不出来的;没有行的良知,就会愚昧迷信,那些IS组织不正是这样吗?

因此有两种人是极为憎恶的,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致良知其实是最难得,良知与否,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重要标准,用我们的良知去指导知和行,那么你就会是个人格完美、生活精进的人。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