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缘和排面,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在农村通过办红白喜事,确实能看出来事主这家的人缘如何。
谁家有红白喜事时,都希望来人越多越好,不但是接到的份子钱多,更主要的是,显示事主的生活圈子与人脉。
但是,这样的场面,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做到随心所欲。
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人山人海的目的。
当然了,有权势的除外。
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除了自身的家族大,三亲六顾多,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与他人积极交往。
另外在村子里住着,必须要活跃一点,不能话少,见到谁,都不爱理人家。
哪家有个大事小情,不按时来捧场,或者明明知道他家有事,却假装不知道,那是不行的。
否则的话,自己家里有红白喜事时,不但门庭冷落,而且还要引来别人说三道四。
我们村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两个儿子,结婚后都在外地安了家。
他们平时也很少回来看望父母,左邻右舍办个红白喜事,更不回来参加。
这家的老头,年轻时是一个木匠,自认为手艺高超,可用户很少有人找他做活。
人们都说他为人处事刁钻,脾气爆操,说话难听。
到了老年,与村子里的同龄人,也依然是格格不入。
哪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不到场。
人们在背后,对他议论纷纷,谁提到他,谁都烦他。
他是60多岁时去世的,儿女为他办理丧事的时候,人来得特别少。
在我村子里,像他家这样的场面,可以这样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暗地数了一下,到场的人,一共只有9个人。
村里有人说:“他的死,是赶上好时候了,出殡、打墓子都是机械化,如果是在前些年死,就他这样的人,肯定是没人帮抬重。
”还有一个不到60岁的老汉,他的性格也很特别。
他与后老伴搭伙过日子有10多年了,他临去世之前,被诊断出老年痴呆症。
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便耍起了小聪明,担心家产被后老伴得到,竟然把后老伴赶走了。
他有三个女儿,都已经嫁到外地,唯一的儿子也不在跟前,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人生活。
开始还好,他能自理,可是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先是被大女儿接到身边伺候,几个月后,又被儿子送到养老院。
后来,他瘫痪的时候,养老院不留了,最后死在小女儿家。
他死后,儿子把老爹从小妹家,用车拉回老家来,棺材就停在他家的院子里,办理丧事的时候,前来吊唁的人,只有家族的,以及亲朋好友。
村子里与他没有关系的人们,到场的有唠头忙的,报庙时给拎灯笼的,还有封棺刹扣的。
听说这几个人,也不是自愿去的,是他儿子挨个拜访,请来帮忙的。
按着我们当地的习俗,不好白请帮忙,孝子要给这几个人打赏,所以这几个人看在钱的面子上,也就没有拒绝邀请。
事后村民聚到一起,闲聊时提起这件事,有人说:“这样的小账,长个脑子就会算,他儿子、女儿都不在村子里住,旁人谁还去随份子?
即便是随了份子钱,也是等于白送给他儿子钱,肯定是收不回来的。
”其实,农村办红白喜事,场面大小,与事情的本身,关系并不重要。
谁家都不能看人来的多就办,看人少就不办,或者延期改日子。
办红白喜事,是互相捧场的事,老话说:“人情就如拉大锯,你不来我不去。
”尤其眼下,随份子的钱数越来越高。
别的地方我不了解,在我这里,随份子花100元,是最少的,随200、500的也很正常,甚至还有上千元的。
因此,人们对随份子,也体现出很谨慎,凡是去随份子之前,都要考虑这钱以后能不能收回来。
不是像以前那会儿,随个20、50的,满不在乎。
多数人都认为:“我去你家随份子了,我家有事,你来更好,你不来,就当去了一次饭店。
”至于题主小文里说的那个有钱人,回农村为老人办丧事,人气不旺,受到旁观者的耻笑。
我认为:发生这样尴尬的局面,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这也反应出,当地农村人学聪明了,不随便傻乎乎地,花钱去帮别人忙了。
还有就是,老人去世没人来,这也不能意味去世老人的子女人气很差。
他生活在城市里,是因为他的生活圈子,从农村挪到了城市里,只是村民们对他不了解他而已。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也许我的观点有误,请条友谈谈你的看法,共同探讨,共同分享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