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修辞手法吗?典故和故事情节的区别?
典故和故事情节的区别
典故和故事情节都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元素,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典故是指源自于历史、传说、文学等文化传统中的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人物或事物,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意图。典故通常是一个简短的故事或事件,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承和象征意义,常常被用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故事情节则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通常包括引子、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等要素,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主题。故事情节通常是一个较长的故事,通过描述人物的经历、行动和思想,来展现某种主题或情感。
因此,典故和故事情节的区别在于:
1. 来源不同:典故通常是一个历史、文化或文学传统中的象征性事件或人物,而故事情节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2. 作用不同:典故通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意图,而故事情节则是用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和展示主题。
3. 表现形式不同:典故通常是一个简短的故事或事件,而故事情节则是一个较长的故事,需要通过描述人物的经历、行动和思想来展现主题。
总的来说,典故和故事情节都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元素,但它们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有所不同。
典故修辞手法赏析格式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增强了作品的意蕴。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典故和借代的区别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用典的话一般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我是这么认为的。典故之类的一般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访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话就让人读来比较能够容易相信,并且能从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个人相对而言的素养和作文水平。当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记要精而不滥。典故的表达效果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运用典故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用典的意思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成语故事带修辞手法的句子
成语“一手遮天”,带有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 ? ? 秦王统一了天下,丞相李斯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進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现在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办了。
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这就是一手遮天的由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