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土蕃?吐蕃王朝的历史?
吐蕃王朝的历史
吐蕃王朝从狭窄的雅隆河谷走出,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吐蕃王朝,被唐朝视为不可忽视的对手,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本质上离不开三个原因:天时,地利,人和。
吐蕃长期以农牧分界地区作为唐蕃分界线,发挥自身长处,保持优势战略地位,是唐朝久用军力,而不能有所作为,处于两难境地,所谓“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倾巢穴。”吐蕃王朝把守牧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方面的损失。
隋唐时期,青藏高原的气候是最好的,即使是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都没有出现过那么好的气候。暖湿的气候非常利于农业和牧业的发展,给人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唐朝时期,吐蕃国的人口高达千万,动员百万人作战都不是难事。
吐蕃国疆域所在都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居高临下,有作战的地理优势!而唐军要和吐蕃作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原反应这个难题!因为气候不适,唐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所以,唐军一般都是防守状态,即使进攻,也基本选择从青海往青藏方向打。
唐朝的政权有问题的时候吐蕃国就会派兵攻打唐朝。而且唐朝的疆域辽阔,西部地区人少,运输军粮不方便,对吐蕃动兵,耗费国力大,吐蕃当时的军事能力比较强,又有地势优势。吐蕃内部对唐朝的坚决对立态度,所以唐朝才无法全面发动对吐蕃的战争。而且到唐玄宗的时候,军事力量已经不再像唐太宗时期那么强了,而且当时的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早已疲惫不堪了。
而正是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唐朝将领仆固怀恩叛变,在他的欺骗和唆使之下吐蕃,回鹘,党项等部落看到了中原王朝的衰弱,于是起联军十万进攻唐朝。在这些进攻唐朝的军队中,吐蕃军队是视力最大的,然而也是最终败得最惨的。因为唐朝派出了名将郭子仪前去平定边患,郭子仪在回鹘人中威望很高,于是回鹘临阵倒戈开始和唐军一起追杀吐蕃军队,吐蕃军队大败,而这次联军入侵大唐的行动也最终以闹剧的形式收场了。
唐宋时被称为“吐蕃”的是哪个民族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 《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考古发掘的材料,推翻了这里地高天寒、荒野千里,古代不会有人栖息繁衍的传统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近20年来,在定日、申扎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 自1958年起,西藏林芝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为现代A组西藏人的祖先。
1978—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多座房屋遗址和大量的石制工具,以及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卡若遗址早期距测定年(1981)4655年,晚期距测定年3930年。 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狩猎和畜牧业,有粗糙的纺织物,能够制造彩陶,有用骨、石和贝壳制做的装饰品等。
从以上考古发掘材料可知,至迟于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经在现今西藏地区创造了多种经营、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松赞干布即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主,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位后,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叛离的属民,又都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邻近诸部往来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时,吐蕃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度量衡也适应生产的发展而趋于统一, 吐蕃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
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710年(景龙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原因是历史上,吐蕃王朝是存在于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国家。在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向唐朝称臣,使得中原文化逐渐传入吐蕃地区。此外,吐蕃王朝在扩张过程中,也融合了许多当时在西藏地区流散的各族人民,其中就包括了藏族。所以,历史上的吐蕃人和今天的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延伸的内容:吐蕃王朝在历史上曾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对于后来的藏族和整个西藏地区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今天,为了保护吐蕃文化遗产,西藏自治区也广泛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一文化的珍贵价值。
吐蕃指今天那个民族,信仰什么教
唐朝时候的吐蕃就是指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主要生活的民族是藏族 吐蕃(tǔ bō ),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