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巴人小说少数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何处?)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何处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其中,"阳春白雪"是他的长篇叙事诗的一部分,全名为《长恨歌》。"阳春白雪"这个词来自诗中的描述,用来描绘长安城春天盛开的白色梨花。"长夜难明觉难寐,惟愿随君天涯,共话阳春白雪。"这句话意为人们难以入眠,只希望能和所爱之人共赏美丽的景色共同欣赏春天的美好。
而"下里巴人"则是他在写《琵琶行》中提到的民族少数地区的人民。"琵琶行"本身是一篇长诗,描述了白居易作为官员出使西南地区,远离家乡,迷醉于当地苗族妇女豪放的美丽,最终感慨世事无常的故事。其中"下里巴人"这个词是来自他眼中观察到的这一地区当地居民的称呼,是留给我们后代的一份历史文化印记。
下里巴人成语含义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通俗易懂。
反义词:阳春白雪。
例句:咱们既要会欣赏阳春白雪,也要会观赏下里巴人。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是什么
两者同出自——宋玉对楚王问 《楚 辞》 含义:“阳春白雪”是古代琴曲,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创作,也有说是齐国刘涓子所作。唐代显庆二年(657),吕才曾依照琴中旧曲为“阳春白雪”配歌词。“下里巴人”指的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指乡里、乡村,“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下里》、《巴人》是当时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因此会唱的人很多。而《阳春》、《白雪》是相对高雅的音乐,会唱的人就很少。后世的人就以此为典故,用“阳春白雪”来泛指高深的或高雅不俗的文学艺术或音乐,用“下里巴人”来代表通俗的大众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并且二者时常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