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什么回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段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当时三国时期的蜀汉政府在对抗东吴的战争中,马谡担任了一位领军的大将,他在战斗中屡次犯错,严重影响了蜀汉的军事行动。
面对此情况,诸葛亮多次进行教诫,但马谡依然犯错不断。
最终,诸葛亮认为马谡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蜀汉政权的安全,于是决定将其斩首以维持士气。在行刑时,诸葛亮挥泪而斩,表现出他对这种决定的痛苦和无奈。这件事情对于蜀汉政权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它不仅强调了管理和文化领导人的责任,还警示了国家领导人不能对国家安全视而不见。
挥泪斩马谡的意思是
挥泪斩马谡指《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故事里,马谡因为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诸葛亮即使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干,但是为了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不得不忍痛斩下马谡的人头,以此换取民心。
马谡的介绍
? ? ? ?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也是“马氏五常”之一,时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挥泪斩马谡的背景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悔原因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在众人都建议让魏延等名将出战时,诸葛亮力排众议,非要使用自己心里的接班人马谡,希望他一战成名,可以顺理成章当自己接班人,光明正大地培养。
可这次做法却是揠苗助长,没上过战场的马谡直接面对名将张郃,兵马大溃,直接造成第一次北伐失败。
至于最后诸葛亮狠心斩马谡,已经与马谡堪不堪大用无关。兵败不可怕,胜败乃常事,可怕的是战场上的马谡既没有胆色自乱阵脚,也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
对接班人,诸葛亮是希望以后能够延续自己的政治抱负,可马谡太有想法。从街亭之战眼里不揉沙子的诸葛丞相敏锐发觉,一旦让马谡掌权,肯定会按自己想法来,把自己这套东西抛到脑后,这是诸葛亮不允许的。
这一败,让诸葛亮把马谡从接班人的位置踢了下来。既然不能接班,又在违反军令情况打败仗,必须给蜀汉众将士一个交代表现。
所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只因为懊悔没听先帝刘备的交代,也懊恼于自己看错接班人。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过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描述了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因为马谡违反了他的指示,导致蜀军战败,最后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的过程。
过程如下:
1. 战前部署: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想要夺取魏国的陇西地区。诸葛亮在战前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阻止魏国援军。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要谨慎行事,并在山上扎营,以便观察敌情。
2. 马谡违反指示: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行动,而是将大军部署在山下,想要将魏军引入包围圈,一举歼灭。
3. 魏军到来:魏国将领张郃率领援军赶到街亭,发现马谡的部署后,立即将蜀军包围,切断水源,使蜀军陷入困境。
4. 蜀军战败:马谡无法突破魏军的包围,蜀军士气低落,最终被张郃击败。马谡在混战中逃跑,导致街亭失守。
5. 诸葛亮问责: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非常愤怒。他将马谡召回,询问战败的原因。马谡承认了自己违反指示,导致战败。
6. 斩首示众: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判处死刑,并挥泪将其斩首。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亲自前往灵堂吊唁,痛哭不已。
这个情节展示了诸葛亮作为将领的果断和严明,同时也表现了他爱惜人才、慈悲为怀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