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满足性欲的(食色,性也。是谁说的?)

2024-09-19
152 阅读

食色,性也。是谁说的

一、“食色性也”是告子说的。

二、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古文中(文言文)的“性”是什么意思

性,读作xìng。基本含义:

①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性能等:性质、性格、性命(/tag/122987.html" class="superseo生命)、性能、个性、属性、粘性、弹性。

②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性、开放性、指令性。

③男女或雌雄的特质:性别、男性、女性。

④有关生物生殖的.

⑤表示词性类别的语法范畴。

①人的本性。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

性,质也。──《广雅》

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

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

②事物的性质或性能。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物性之苦。──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物性之不同。──宋·沈括《梦溪笔谈》

③通“生”(shēng)。生命;生机。

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

民乐其性,而无寇雠。──《左传·昭公十九年》

为炮烙以伤民性。──《韩非子·难势》

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韩诗外传·卷一》

④性情;脾气。

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晋·陶潜《归园田居》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梁书· 韦放传》

吾性不喜华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公(袁可立子)性情胆略,流露尽于此矣。——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性悖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尊德性。──清·刘开《问说》

⑤性别。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⑥词的属性。如:阳性、阴性、中性

⑦与生殖、性欲有关的。如:性感;性欲

⑧指事物的本质。

与“相”相对。如:性心(佛教语。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性火(佛教语。谓遍布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火性);性宗(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性相(性指事物的本性;相指事物的表相)

⑨内心。如:性地(聪慧;修养);性窦(心窍);性识(天分,悟性)

唐朝韩愈在《原性》中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

淫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形声字。 “淫”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水”字是形符,指的是雨不停地下。右边的“?(yín)”字意为贪多务求,是声符兼形符。再看许慎《说文解字》:“淫,侵淫随理也。”意思是依据脉理而渐渐浸渍。浸淫、浸渍,也就是“淫”字的本义。 “淫”由本义引申为润泽。又指过分、过度的行为。也用于沉腼、淫乱、奸淫等义。又由沉湎、奢侈引申为过度浮华而不实。

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过度、无节制)

2.骄奢淫逸(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荒淫)

3.众女嫉(jí)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众多小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众女,喻指小人。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谣诼,毁谤)。(邪恶、奸邪)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惑乱、沉湎)

5.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雨下个不停,“淫”后世也写作“霪”)

小试牛刀:

1.残破礼法,肆(恣纵、放纵)为淫邪。(??????? )

标签: 生命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