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1963年,工作人员夜巡时,突然发现一只火红的狐狸在皇陵附近游荡。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工作人员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远远地看着这只特别的狐狸。
也许晚上太安静了。
感觉到附近有人后,狐狸立刻向远处跑去,工作人员立刻追了上去,但很快发现狐狸钻进了一个树洞,然后消失了。
由于这个树洞就在赵陵(皇太极陵)旁边,为了防止狐狸在地下挖洞,对赵陵地宫造成破坏,工作人员叫来很多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打算把狐狸逼出来。
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无论浇多少水,这个树洞似乎都被填平了,没有任何狐狸的踪迹。
几十桶水灌进来,工作人员太累了。
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最先发现狐狸的工作人员是不是瞎了眼,这个时候工作人员也很担心。
毕竟有可能在无边的黑暗中失明,所以他也不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段时间,人们失去了理智,但后来一些工作人员作出了反应。
不管狐狸是否存在,这个深不见底的树洞是真实存在的。
按理说一个树洞装不下这么多水。
只有一种可能。
这个树洞下面有一个巨大的空间相连,这个树洞就在赵陵旁边。
一个答案显而易见——这个树洞很可能就是赵陵地宫的入口。
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立即停止了浇水。
本来大家都是来保护文物的,但是如果赵陵地宫被灌水破坏了,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
于是,他们赶紧向上级汇报了这里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当他们的上级听说在赵陵附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下空间时,他们急忙派了一支专业考古队来这里。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明,由于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专业考古队的技术也是非常落后的,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前定陵文物被毁的悲剧。
1963年11月7日,专业考古队到达现场后,立即下令将这棵有树洞的大树连根拔起。
大树被移走后,考古队开始挖掘现场。
他们很快在地下一米处发现了一块青石。
当考古人员撬开青石时,一个漆黑无底的大洞出现在众人面前。
光线一照进去,发现里面是一条又窄又深的隧道。
为了找出隧道通向哪里,考古队临时组建了一个三人探险队。
三人带着防毒面具、氧气罐等工具,依次爬下狭窄的洞口。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
虽然整个通道相对狭窄,但他们几乎无法前进。
这条隧道大约有一米高,三人只能抱着猫在腰间小心翼翼地行走。
随着他们不断向前走,这三个人越来越兴奋,因为他们发现整个隧道都是用青砖砌成的,所以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盗洞,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建起来了。
三人往前走了约100米后,发现走在前面越来越困难。
随着隧道越来越窄,三人只能匍匐前进。
然后,挣扎了50多米,他们发现了三根坚固的石柱,完全挡住了去路。
照向前方的光线,我发现前方深不见底。
因为携带的工具有限,又不能贸然破坏文物,三人决定先出洞再商量对策。
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
他们发现他们不能从洞里出去。
因为整个通道特别窄,他们三个根本无法掉头,更无法倒着出去,因为隧道是向下倾斜的,隧道里面极其湿滑,根本无法倒着出去。
更有甚者,三人发现氧气所剩无几,隧道内空气非常稀薄。
眼看如果不能及时脱身,可能会被活活闷死在这个隧道里,三人慌忙挣扎着大声呼救。
听说三人在外遇险后,立即向当地驻军求助。
接到求助信息后,驻军官兵立即前往现场挖掘。
经过计算,在三人的路线附近挖了一个大坑。
大约一个小时后,三人被成功救出。
由于之前定陵发掘带来的惨痛教训,当时的人们一致认定,即使这条地道是赵陵地宫的入口,也不可能发掘赵陵,于是停止了一切勘探工作。
然而,这条隧道的情况充满了疑问。
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危险,考古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秘密回填了隧道,并做了充分的安全措施。
也就是1963年沈阳赵陵秘道中,考古人员遇险的全过程,其实整件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次普通的考古活动。
但其中掺杂了“狐狸”、“树洞”、“苦恼”等诸多因素,以及当时保密的需要,让整件事变得匪夷所思。
这个神秘的隧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真的是赵陵地宫的入口吗?
虽然考古工作停止了,但是考古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这项工作的研究。
根据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这条隧道并不是地宫的入口,而是专门为地宫修建的排水沟。
主要目的是防止地宫被水浸泡。
至于挡住去路的三根石柱,是专门为了防止野兽和盗墓贼进入而设计的。
当然,也有专家指出,清朝帝王陵墓中最早的排水沟始于道光。
另外,皇太极的时候清朝还很落后,不太可能修建排水沟。
所以这个隧道的真正作用还没有被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