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2022-09-11
80 阅读

没有科举的年代,凿壁偷光,孔融让梨,卧冰求鲤之类的造星运动层出不穷。

“凿壁偷光”的匡衡,本该是个靠刻苦学习成才成名的励志形象。

可惜,这娃长大后,彻底长坏了。

他借着凿壁偷来的光读书,确实读出了名堂,因为能对《诗经》”妙语解颐“,成为名扬天下的儒学大V,受到汉元帝赏识,拜为丞相,封乐安侯。

然而,平步青云、位极人臣之后,他的精力既没有放在治国理政上,也没有投入学术研究中,反而一门心思钻营权术、党同伐异,特别害怕别人的权势或待遇超过他。

公元前36年,一件在汉朝历史乃至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惊天动地的热血事件骤然爆发。

西域都护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干部陈汤,见北匈奴有异动,一边裹挟他的直接领导西域都护甘延寿整军备战,一边假传圣旨调动西域15国大约4万兵力,奇袭北匈奴牙帐。

他们兵分六路、千里远征,智勇并用、出其不意,竟然取得了大汉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惊人战果: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

名噪一时的北匈奴汗国就此覆灭。

郅支单于的弟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火速复入长安,以藩臣之礼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直接引发了3年后昭君出塞的故事。

陈汤立下旷世奇功,并在大捷喜报中给出了一个热血豪迈的出兵理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希望朝廷能够睁只眼闭只眼,不再追究他的”矫诏“之罪。

然而,当惯了焦点的当朝宰相匡衡是不愿意看到别人出风头的,不仅阻止归国大军悬挂匈奴人首级立威,还伙同跟他穿一条裤子的当权大太监石显弹劾陈汤假传圣旨、贪功冒进,要求下狱处理。

如果汉元帝是个明君,匡衡跳出来或许还有可能是出于唱黑脸的政治需要,避免在导向上变相默许矫诏重演。

但汉元帝恰恰只是个耳根子向来偏软的摆设,因此,这些功勋将士只能晾起来听候发落。

好在,天下不止匡衡一个大儒。

当过宗正卿,编订过《楚辞》《战国策》《山海经》的学界权威刘向实在看不下去,站出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奏疏,认为陈汤”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功劳远远高于曾斩首大宛国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于是汉元帝就坡下驴赦免陈汤之罪,并让满朝文武讨论如何奖赏。

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广利当年斩杀大宛王,付出的代价是”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缴获不过就是三十匹汗血宝马。

而北匈奴国力强于大宛,郅支单于威望重于宛王,同时甘延寿和陈汤没有大规模调动汉军,也没有过多耗费钱粮,就震动西域百蛮,武功远扬四海,功劳比李广利大了太多。

连李广利都封了侯,赏八千户,陈汤以及躺赚的甘延寿还不得封公或万户侯?

并没有。

因为匡衡又以搅屎棍的形象站了出来。

他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老子贵为宰相才食邑600户,你们俩小赤佬还想压我一头?

门都没有!于是,他甩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蹩脚理由:陈汤他们不能按照斩杀单于的标准封赏,因为我们大汉只承认匈奴的单于是呼韩邪,他郅支顶多算个冒牌货!蛮不讲理,但理直气壮,谁让人家是宰相呢?

汉元帝只好妥协退让,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一代旷世英雄,就这么被一个整天之乎者也的官僚压制了。

汉元帝死后,记仇的匡衡仍然没有放过陈汤这个当年让自己不痛快的愣头青,在新君汉成帝那里狠狠参了一本,直接把他一撸到底,成了普通士兵。

陈汤后来起起伏伏,一度发配到敦煌戍边,晚景十分凄凉。

当然,匡衡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

汉成帝上位后第一把火烧向了长期与匡衡狼狈为奸的权阉石显。

关键时刻,匡宰相再一次发挥了他见风使舵的优秀技能,大肆火上浇油,猛劲踩了老友几脚,导致石显贬为庶人,忧愤而死。

沾沾自喜的匡衡本以为站队积极、靠拢新君就可以继续身居高位、保住荣华富贵了,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老板对他根本没有一丝好感。

石显死后没多久,匡衡在封地巧取豪夺、侵吞四万亩土地的事情就曝了光,他因此被革职抄家、贬为庶人,回到了他小时候那个四壁漏光的老房子,凄然死去。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