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就不怕让人偷换名单?

2022-09-14
9 阅读

你都能想得到的问题,发明秘密立储制度的雍正帝又怎么会想不到。

古时候不管是圣旨还是其他的各种机密文件,通常都要做两份,一来为了存档,二来为了防止有人做手脚造假,而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度,也有类似的防范措施。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不公开储君的名字,而是将储君人选的名字写好藏起来,等到皇帝驾崩才能取出来公布,然后让储君继位,这是清代强化皇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咱们国家就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因为这个缘故,以前确认储君都是公开的,而且优先的就是嫡长子,就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将其他的皇子直接弄到了嫡长子的后面[澹奕],以此打压诸皇子之间的竞争。

可皇权的诱惑,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禁得住的,嫡长子继承制之下,手足相残屡见不鲜。

虽然是说嫡长子优先,可如果嫡长子没了的话,那么其他的皇子还是能取而代之,比方说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澹奕],所以如何确立储君,一直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清朝前期,尤其是入关前的嫡庶观念,并没有中原那么浓厚,前三代皇帝都没生前立储。

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福临都没有生前立储,而皇太极、顺治帝福临与康熙帝玄烨,也都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皇位[澹奕],所以,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习惯。

康熙帝时期想着效仿中原,立储嫡长子,结果弄出了著名的九王夺嫡事件。

作为当年诸皇子争夺皇位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雍正帝为了防止这种事再发生,就创立了著名的秘密立储制度[澹奕],不再生前公开储君的身份。

方法也简单,就是将皇帝心目中储君的名字写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到皇帝驾崩之后再取出来[澹奕],大家看新的皇帝到底是谁。

为了保证安全与可靠性,储君的名字有两份,还有一份在皇帝随身的锦囊之中。

古时候的圣旨之类,也都是这样,一份颁布出去,另一份需要存档起来对照。

不仅如此,皇帝贴身的锦囊可没那么容易就能碰到,而乾清宫向来戍守森严,很难靠近,想要把牌匾后面的名字给掉包实在难比登天[澹奕],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乾清宫在明朝原本是皇帝的寝宫,清朝康熙帝也曾在此居住,但雍正帝时期搬去养心殿,乾清宫就成为了重大朝会之类的活动举办地[澹奕],平日都一大堆守卫看着。

乾清宫这个地方,平时除了活动,不管是朝臣还是后妃,都不能够随便靠近。

要说打扫,因为这个地方实在重要,往往都有一群人盯着干活,也别想动啥手脚。

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清朝的皇权,但是清朝后来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其实也并没有怎么消停过[澹奕],至于想着偷偷换掉储君名字这种操作,就现实来说非常难。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