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2022-09-14
3 阅读
我认为主要有是在思想上,清末与汉末不同。
汉朝虽然董仲舒开始提倡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也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认可并推行,但毕竟时间短,还没在知识分子阶层深入固化。
所以,忠君、君权神授等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同时,在汉代当时,即使是儒家思想,在对经义的解读方面也是有很多流派,造成思想的混乱。
加之王莽篡位后,为了宣扬自己篡位的正确性,否定了“君权神授”,认为君位有德者得之。
关键的是,王莽本身就是大儒,这样在知识份子阶层及社会层面,就产生了谁都可以夺权,有德者得君位。
一有机会,都会群而起之,争夺天下。
而儒家思想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才由当代大儒蔡邕进行了规范整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体系。
而真正形成完善的儒家经学体系的,要到宋代,朱熹、二程,创建了“理学”。
完善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君臣父子等级”等观念,再经过国家考试(科举)的强力推广,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人们没有通过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欲望。
因此,从宋代以降,个个朝代,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要强调“得国要正”。
即使是清代外族占据中原王朝,也是要强调“五德”说,也是要祭拜崇祯帝,表明清朝得国是顺让而来,不是强夺。
因此,各个朝代,农民起义基本没有成功的,必遭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因为从法理上“不正”。
就算是明朝得国,也是以推翻异族统治起义为抓手,而不是反抗封建王朝。
所以历史上讲,明朝是得国最正的!那么,这就可以从思想上解释,清末,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个军阀虽有实力和势力,但从思想上,根本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也就不可能拥兵推翻朝廷了!